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12.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13.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1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15.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五、倒装句16.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归?(《岳阳楼》)(13)噫!微斯人,吾谁与(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屈原列传》)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17.定语后置(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之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8.介词短语倒装句(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19.主谓倒装(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六、省略句10.主语的省略(1)儿俱,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
(《促织》)(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11.谓语的省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浪淘沙》)(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行》)(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狼》)20.宾语的省略(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3)具告以事。
(《鸿门宴》)(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赤壁之战》)21.介词的省略(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39;,以此知之,传》)故欲往。
(《廉颇蔺相如列(《赤壁之战》。
)下(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桃花源记》)。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七.固定结构22.不亦⋯⋯乎?为“不是⋯⋯吗?”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
翻译23.是以⋯⋯“以是”的倒装句。
翻译为“因此⋯⋯”24.奈⋯⋯何,如⋯⋯何,若⋯⋯何。
⋯⋯怎么办”或“把⋯⋯怎么样”表示疑问(询问办法)。
翻译为“对25.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26.无乃⋯⋯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
翻译为“恐怕⋯⋯吧?”27.得无⋯⋯乎?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
翻译为“莫非⋯⋯吧?”28.其⋯⋯其⋯⋯为“是⋯⋯还是⋯⋯”。
表示选择关系。
翻译29.⋯⋯孰与⋯⋯为“与⋯⋯相比”表示比较选择。
翻译30.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
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31.然则为“既然这样,那么”表示连贯关系。
翻译32.“何其”一“何”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表示感叹。
翻译八.固定句式(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蜀子云亭。
,西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之为?”(《崤之战》)(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