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在做练习的时候,一道题没有做出正确的结果,通常会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完全是由于不会。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常有的孩子在做题时多个0;或者少写单位了;或者小数点的位置错了;或者上边一行是23,换了行以后就32;或者把一个字写错了……总之,不是由于不会而导致的错误(您和孩子要想想到底有多少类这种粗心的现象)。
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一道题目不会做,往往批评和指责更严厉一些,“你是怎么搞的,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来?!”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丢分现象,则常会用相对缓和的口气说:“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做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殊不知,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
卢梭有句话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一种“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经常不断重复发生的。
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
列宁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
”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
”不怕“无知”,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孩子们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丧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
所以粗心比无知还可怕,更糟糕。
粗心是由于对粗心的无知造成的。
2、粗心会养成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好改变了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
许多同学都曾经经历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虽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认为自己再用功,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那么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遭到了打击,对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试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大家都太熟悉了。
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到大,还总爱丢钥匙、钱包。
只要仔细留意,但凡事业有成的人,哪个做事不是严谨细致,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细”。
古希腊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是习惯!那么“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
这就是教育家为什么会强调的一点——“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句话的原因!所以“粗心”很容易成长为一种习惯,如果不幸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家长在聊起或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最大缺点就是粗心……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件事情都会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不足,这个世界才会进步,人也一样。
有时候,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是缺陷,有时候可能就是优点,所以我们常说:个性无好坏。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爱发脾气,这应该算是缺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谅这个缺点的,但发了脾气就去打人,这就是错误了。
而这样的错误是应该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大家可以容易发现“缺点”和“错误”的区别,但由于它们常常很相似,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混淆,经常把“错误”当“缺点”。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才会造成了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粗心”这个问题,如果在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它会像幽灵一样随时出现,会销蚀本已拥有的成就,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当然,解决“粗心”的主要办法是在检查,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0天。
看了这句话,我想您一定有信心也有决心来根除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吧!对于您和孩子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改掉粗心的毛病1、做题的时候要冷静,切记浮躁2、检查的时候尽量用不同的方法去做题3、自己每犯一次马虎毛病,就给自己一次惩罚,或是把毛病的原因用笔记下来,平常多看几遍,或是警告自己,并在心里默念:别人都不马虎,为什么我马虎呢?并不是自己不会,如果连自己会的都要错,那么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个不认真、不负责的人是成不了大事业的,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克服它,让我学习生活得更好,我一定能成功。
马虎并不是我的专利,它控制不了我,我一定要战胜它。
4、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
每一天,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坚持下去,从而克服遇事急躁、慌张的毛病。
5、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当做完作业或答完卷子的时候,要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认真地检查每一道题,一定要仔仔细细地看,精神要全部集中,一定要把作业做对,把卷子答好,这样反复告诫自己、提醒自己,能慢慢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克服马虎的毛病。
粗心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不搬掉这块顽石,孩子就不能前进,更谈不上成才,而且是孩子今后做事失败的导火线。
因此,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小事做起,使孩子远离粗心,是家长和老师应尽的责任。
态度篇:正确对待孩子粗心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很聪明,可就是考试的时候容易粗心丢分”或者“孩子平时总是丢三落四,粗心马虎,什么事情我都不放心让他自己做”等等。
由此可见,粗心是个普遍现象,几乎每个孩子都犯过粗心马虎的错误。
对待粗心,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有客观正确的态度。
1.孩子粗心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并非罪不可赦。
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粗心,千万不要急躁。
与其一味责备、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倒不如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很多时候的粗心是基础不牢固造成的,家长要认识到并帮助孩子牢固掌握知识,最好不要拿马虎作为借口帮孩子开脱。
对于相当数量的学生而言,粗心的根本原因是基础不扎实。
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做起题来往往不对或不完全对。
但是家长和孩子有时候意识不到这一点,学生觉得,这点我也明白、理解、听懂了,可考试还是做错了,这就是马虎。
家长也会以此为原因,忽视挖掘粗心背后的深层原因。
其实不然,听懂不等于掌握,看似会不等于会做,只有真正掌握知识了,粗心就会避免。
家长和孩子需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孩子平时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不是浮于表面,这样能有效的减少粗心犯错的几率。
炉中煤老师在他的一篇博文中很严肃的指出——做粗心不是理由,马虎就是不会!口气似乎有些绝对,但是也犀利的指出了一些问题:我认为,马虎就是不会。
没有人会给你找借口。
考试不只是看你的结果,还有过程。
而这个结果就是体现学习过程的最好方式。
平时学习不认真,不努力的学生,他的考试结果,必然是不理想的。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告诉他说,因为马虎而错。
马虎就是不会!“粗心”造成的后果有时候表现的虽然不是很大,但无论如何我们对“粗心”的关注都应该非常警惕和严肃。
因为“粗心就是错误”,是错误就要纠正而不是给以解释!所以,我们对待“粗心”的态度应该——宁左勿右!4、“粗心”的现象绝不是“写错字”,“抄错行”这么简单我们前面谈到,一道题目做错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不会,二是粗心。
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来了。
还有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得,想起来了!这样的现象该算什么呢?算孩子不会吧,还有点委屈他!算会吗?可又不是!所以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
而实际上,由于对概念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题目,而这实际上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有多少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在经历了上述的这种情况后,孩子们的反应更多的是无所谓,过去就过去了!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把“无知”当“粗心”,想想有多可怕!5、怎么解决“粗心”?谈了这么多关于“粗心”的危害,该想想解决的办法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粗心”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再想对策来解决。
先看看题中的案例,如何对“粗心”的现象进行分析!题目:10个人每小时可以栽5棵树,问10个小时可以栽多少树?错解:设栽了X棵树。
第一种:X=10×5×10=500第二种:X=10×5=50(棵)第三种:X=5×10=50正解:解:设栽了X棵树。
X=5×10=50(棵)答:10人10小时可以栽50棵树。
分析:错解一:盲目地把数字都乘了起来,有时候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有时是因为根本不理解题意。
错解二:不是“10×5”而应该是“5×10”,这看起来有点挑剔,但这说明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一种良好的素质,做题不只是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是准确的思想完美的表达。
错解三:很显然,忘了写单位,这是不完整的。
(网友:不是错解,因为在设的时候已经有单位,如果再加上单位,那么x=50(棵),答案就是:10人10小时可以栽50(棵)棵树。
足可见作者的粗心,大家引以为戒哈)前两种错误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粗心”,但也经常以“粗心”的面孔被评价(家长和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
出现在这种简单的题目,似乎无碍大局,一句话似乎就纠正了,但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后,思路可能因为这点偏差而造成失误。
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同学在做题目时,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原因,虽然别人只要轻轻点拨就明白了,原因就是细节抓得不够。
但久而久之,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
关键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对基本的概念没有真正地深刻理解和掌握。
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我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
学生拿到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题目时,没有多想就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做。
我便说到:你再审审题吧。
可学生还是会说:老师,我一看就不会啊。
实际上题目并不难,但是这个学生缺乏自信去解决。
而我们的家长和那些家教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做出一副很得意顺手的样子,详详细细地给学生讲解。
殊不知,这样却是害了学生。
而第三种就是典型的“粗心”了,但人们往往不在意。
像这样的粗心有很多种,但是这类粗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都比较简单,且经常会重复出现。
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粗心”,对于不属于“粗心”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章节讨论。
关于对“粗心”现象的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接着我们该做什么呢?首先,对自己所有发生的“粗心”现象做一个总结,当然要很具体,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