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
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
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
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
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
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
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1、1、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
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
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
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
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
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
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1.(200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
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
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A、B、D三项都是恰当的。
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
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
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故A、B、D三项赏析正确。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可见C项分析不当。
三、课内精练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
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
(咏史)(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
(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或更替)3.(2002年全国春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村行王禹偁偁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偁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
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
(2)(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解析: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 项“渗透”之说不当。
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
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