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摘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需求管理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供给管理是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条件下来进行。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供给问题,又涉及需求问题。

追求短期的高增长不解决长期发展问题,并可能引起经济波动,不仅影响增长质量,而且也不能实现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刺激需求,也要改善供给,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更加重视供给的改善。

关键词: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43-0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看,过分强调需求管理和短期问题掩盖了供给问题和长期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且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特征,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供给问题进一步凸显。

所以,需要从新阶段的新特征出发,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既有供给因素又有需求因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从实践看,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但需求管理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供给管理是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供给约束不明显的情况下,需求管理具有明显的效果。

而在供给约束明显的背景下,需求管理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就需要实施供给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以来,在实践上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

同时,由于遭受外部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2008年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13.0%下降至2011年9.2%。

为什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不明显,而且我国宏观经济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我们认为应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因素的需求分析依据宏观经济学的原理,需求分为内需和外需,而内需又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从内需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消费不足。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3.7亿元,增长率为12836.56%;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长至2011年的9968元,增长率为5317.4%,滞后于GDP的增长。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近15%,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同期的消费比重。

同时,消费的增长低于投资的增长,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2011年,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12.5%和19.1%,相比于强劲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率继续呈下降趋势。

从外需看,金融全球化促使各贸易伙伴之间的投融资联系更加密切,债权债务联系加深。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波动,由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导致我国外需明显下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19.7%下降至2008年的9.2%,到2009年更是降为负值,仅为-44.8%,虽然到2010年贡献率又回升到正值,但仅为3.9%,我国外需依然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中;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仅靠投资需求支撑GDP的增长,造成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尽管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由于需求因素中只能通过投资这个唯一的因素带动增长,使经济发展方式陷于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而不能自拔,难以向效率提高型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因素的供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供给问题,即生产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有:第一,供给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近几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很快,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自2000年后就一直在40%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从第二产业的内部构成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这导致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实现。

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部分行业出现重复建设现象;而一些现代工业及服务行业由于得不到投资又难以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发展迅速,已经对传统工业形成有力的冲击,其对资本和技术创新要求大大增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这对我国的工业化任务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供给效率问题。

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按照规模扩张的思路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量投入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实现的。

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高达2/3以上,而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导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投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特别是当经济增长速度上升到较高水平时,这种由资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高投入、低产出特征就更加突出,生产率水平比较低。

第三,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吸引外国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节能技术的创新不足,导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增加。

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恶性循环,资源短缺问题加重。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扩大需求,也要改善供给追求短期的高增长并不能解决长期的发展问题,还会引起经济波动,不仅影响增长质量,而且从长期看年平均增长率并不高。

解决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波动需要依靠需求管理,而解决长期经济发展问题则需要依靠供给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供给管理的改善来实施。

决定短期供给的因素是资本的数量,决定长期供给因素还包括资本产出率、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化,这些供给因素的改善减缓了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收益降低的趋势,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稳定和产出的持续增加。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期问题需要通过刺激需求来解决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我们曾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刺激需求。

由于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问题,刺激需求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这种低质量、不可持续性的刺激手段不能有效解决过去长期增长中产生的一系列失衡与矛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增速和GDP都有大幅度提升,但从人均水平看,我国仍然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

这就意味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通过刺激需求来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要转变投资方式,调整需求结构。

1.把扩大投资与转变投资方式相结合。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投资的作用,但需要转变投资方式:一是要调整投资方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的比例较大,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本使用的低效。

应当注意到现阶段的固定资本投资虽然对当时的GDP做出贡献,但若干年后可能会成为闲置或者废弃的资产,这样,投资造成的结果会事与愿违。

同时,过剩的资金不断地流入资本市场,造成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剧烈,给宏观经济的复苏和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冲击。

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转变投资方式,引导投资向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倾斜,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增加就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有积极作用。

二是给中小企业以投资支持。

中小企业不仅是就业的主渠道,而且其发展会造就大量的中、高收入阶层,改变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倒闭,反映了我国尚缺乏有效的融资措施和渠道供中小企业在危机时使用,同时还缺乏健全的制度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

合理的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但能帮助它们在危机中渡过难关,更能给我国宏观经济注入弹性与活力,提升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健增长速度。

三是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

政府投资只能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向,而民间投资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政府投资见效快,但受制于财政约束,具有不可持续性。

而民间投资机制灵活、产权清晰、投资效益高,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坚力量。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通过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转变投资方式,一方面逐步放开对竞争领域的控制,使民间投资公平合理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畅通民间投资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使民间投资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资金需求者手中。

2.把扩大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相结合。

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需求因素看,一方面要扩大内部需求,另一方面要调整内部需求结构,重点在于调整内部需求中投资和消费的结构,进一步扩大消费对需求的拉动作用。

一是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尤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高就业水平。

二是完善社保体系,扩大和提高社会教育、医疗、养老、失业、低保、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以消除国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同时,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不能仅靠发达地区的消费和投资,还要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为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支持。

3.把转变对外开放方式和提高竞争力相结合。

过去对外开放中的出口产品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往往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优惠政策支持得以发展,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的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是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

在这种形势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对外开放方式,改变出口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来确保出口的增长。

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创新力度,执行更严格的标准使产品的生产规模、产品的标准和竞争力更符合世界市场的要求,通过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来提高国际影响力,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结构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减轻国外突发事件和国际贸易市场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