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

”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感知,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喜欢参与、喜欢求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请就这件事展开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刚进来的同学做得不对,碰掉人家的小盒,应该给人家捡起来,并说声对不起才对。

”有的说:“是呀,碰掉了人家的小盒,一声也不吭就走了,搁谁身上谁也不愿意,要不是老师在的话,甚至还能打起来呢?”刚才被碰掉小盒的同学站起来说:“他不懂礼貌,我自己捡起来,不跟他一般见识。

”说完弯腰捡起了自己的铅笔盒。

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当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他们很快就明确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产生了矛盾,要及时沟通、相互宽容,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集体的力量》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

学生说出了很多关于团结的谚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致,加上亲身体验,加强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养成。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触摸到了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导自演。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把相对抽象的知识和小品剧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去选择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角色意识,唤起了责任感。

例如,在讲《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体验疼爱这部分环节,设计亲情表演会,让学生自编自演(课件出示演出提示):每当餐桌上有好吃的……每当我生日时……有一次生病了……有一次天突然下雨,而我又没带伞……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强化社会实践,使知行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

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科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篇二】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使之与法同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中,在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课堂更具时效性、更富有情趣,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视频;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运用新的时代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始广泛地应用微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通过设计和制作微视频,展示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突出学习主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从而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微视频的意义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若设计科学、应用合理,在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微视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下,能使课堂气氛富有趣味性。

微视频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促进了学生自主反思和评价学习。

其次,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式相对枯燥和乏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简短有趣、主题鲜明的微视频,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充分尊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视频,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

为了强化微视频的运用,教师可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交流共享等形式,能增强创新教学手段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促进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

二、微视频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对空泛,不容易理解。

而运用微视频的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学习充满乐趣。

教师可对课本内容进行灵活的变通,通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课本内容,向更加生动、形象和直接的内容转化,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

为此,教师应对微视频的优势和特点充分把握。

根据所学知识,将现代化的技术真正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有关国土资源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教师可播放一些喜闻乐见的歌曲,如《我爱你祖国》《江山好》等。

利用微视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展示,由此还可延伸到道德品质与爱护国家资源方面,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歌曲和旖旎的自然风光中,对自身的社会使命有切身的体验。

(二)展现时代特色,提升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课本中,排列了教学中的文章、案例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为了符合课程要求,教师可根据教材展开教学。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将教学所需内容,利用微视频进行录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

这样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生活化教育方式,在现代非常流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由此可将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最大程度的缩短。

在设计微视频时,需要巧妙融合动画内容、影像内容与法治知识,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有趣地展现教学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情境与生活相贴近,就能使他们更好地展现个性,激发思维,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真正实现与法同行。

尽管教师制作视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学生的心灵需求相符。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其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三、结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微视频教学手段,是新课改下创新教学手段的要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懂法、守法。

【篇三】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追求,是帮助学生学习,做敢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培养公德意识);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功能,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积极向上的评价体系。

努力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中(以活动引领教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品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法律知识,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功能。

要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联系学生在课堂上和学校生活中的表现,客观地评价学生,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

要做到及时评价,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如果评价不及时则可能失去评价的效果。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的优点,给予正确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明显地展现他们的优点,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掘学生的小优点,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更有兴趣投入课堂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