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3《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案2 (新版)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4.4.3《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案2 (新版)济南版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

(重、难点)2、能够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重、难点)二、能力目标:通过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感悟人体和谐的美。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通过本节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对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本节课教学采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并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并且注意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由于性别决定的过程比较抽象,所以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获得结论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以“著名舞蹈家、变性人金星是男是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花木兰从军及国际运动会性别的鉴定引出问题:“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如何组成的?有什么不同?与性别的决定有什么关系?”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入新授。

然后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指导学生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资料仔细观察,将抽象的理论结合动画、图示直观体现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经主动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更好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然后通过联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讨论社会中男女比例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进一步对国家有关政策加深认识和理解。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讲练结合,通过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扎实高效地完成本课学习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关于“著名舞蹈家、变性人金星”“国际运动会性别的鉴定”“第六次人口普查”等资料,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情境:战场上有“花木兰”立功受奖,在国际运动会上,男性运动员冒充女性运动员参赛的事例时有发生,为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人们采取过许多种性别鉴定的措施。

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上,组委会利用运动员脱落在漱口水中的口腔上皮细胞,就可以准确鉴定运动员的性别。

这种鉴别方法的主要依据就是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差异。

设疑: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如何组成的?有什么不同?与性别的决定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在北京协和医院老楼地下一层,墙壁上挂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牌子。

第29届奥运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 在协和医院设立的性别鉴定实验室,在奥林匹克史上是首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分钟探点一 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一、 自主学习:设疑:人类的染色体是怎样进行传递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103-104页“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这部分内容,时间3分钟,然后完成助学83页自主学习目标1. 二、 合作探究:结合下图,大家讨论后回答:人类的染色体是如何实现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的?染色体传递过程示意图父亲23对母亲23对23条染色体23条染色体子女23对精子卵细胞受精卵23对染色体结论:人类的遗传信息就是通过染色体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传递实现的。

三、思维拓展:看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在教材上画下来,并完成目标1。

1.人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各含有23条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2.通过 受精作用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 23 对,实现了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的 恒定 。

3.人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4.人类的遗传信息就是通过染色体 在亲代与子代间传递的。

自主学习的设计以教材为依托,既快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突出了本节的重点,有助于理解难点。

设疑: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为什么要减少一半?你认为有什么意义?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又恢复到原来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使后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维持了遗传信息的相对稳定。

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那么人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 ).A.23对,23对B.23条,23条C.23条,23对D.23对,23条探点二人类染色体的组成过渡: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而生殖细胞中是23条,那么人类的染色体的组成是怎样的呢?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104页,时间3分钟,然后完成助学83页自主学习目标2.二、观察比较:结合人类的染色体图谱,想一想: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形态、数目等方面有何异同点?三、探点解读: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Y精子中的染色体为:22条+X 或22条+Y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X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条+X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如果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仍为23对,那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就成为46对,子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产生差异,其遗传信息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要减半。

独立完成:C认真自学,重点知识在课本上画下来,并完成目标2。

1、常染色体:22对。

性染色体:1对。

女性的性染色体用XX 表示,男性的性染色体用XY 表示。

2、在产生生殖细胞时,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每个卵细胞都含有22 条常染色体和1 条X染色体。

男性则产生两种精子,一种精子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另一种精子则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Y 染色体。

相同点:①数目相同;②形态相似。

不同点:各自的一对性染色体大小、结构存在差异。

女性的是XX,男性的是XY。

理解、记忆。

形象的动画,便于学生理解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23对。

其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类的染色体图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男、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形态、数目等方面的异同,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具体化。

全班各小组数据统计表(把各小组统计的结果填入下表)②你们小组的探究结果与全班的结果是否一致?怎样做才能使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三、 探点解读:观察性别决定动画,完成人类性别决定图解。

父亲母亲女儿儿子结论:生男生女的根本原因是由男性产生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决定的,而且机会均等。

探究延伸:1990年,科研人员在人类的Y 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男性性别决定基因,该基因能控制早期胚胎的性腺形成睾丸,从而发育成男性。

生活链接:若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性别在什么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如果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一定是男孩吗?为什么?总结: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而且机会是均等的。

【变式训练】有一种疾病总是由父亲传给儿子,由儿子传给孙子,控制这种病的基因最可能存在哪里呢?父亲X 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多少呢?组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数 比例 男孩女孩听说你儿媳妇怀孕了,要抱孙子了?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栓住一个孙子.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 请问这个孩子的性别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到泰山上的庙里烧香有用吗?你应该怎样劝说他们? 调查范围 男女性别比知识整合巩固练习(5分钟)1、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23对,其中22对, 1对,女性的性染色体用_____表示,男性的性染色体用______表示。

2、人类的遗传是通过______在亲代与后代之间的传递实现的。

3、生殖细胞中,卵细胞有种,染色体组成为;精子有两种,染色体组成为和,两种精子的数量是的。

4、性别决定:(1)当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___ _,将来发育成____ _。

(2)当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将来发育成_______。

(3)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_______的,因此生男生女的机会也是_______的。

(4)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性别也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1、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X XY2、染色体3、一22条常染色体+X22条常染色体+X22条常染色体+Y相等的4、(1)22对常染色体+XX女孩(2)22对常染色体+XY男孩(3)均等均等(4)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练习题,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便利用基本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X XX (女)XY (男)Y人性染色体( 1 对) 决定性别类的XX (女)X XY (男)染色体常染色体(22对)教学反思:本节包括人类染色体的传递,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及人类性别的决定三部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发疑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急切的想了解相关知识,进而主动地进入课堂知识的学习;通过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社会链接”,展现出我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和养儿防老的传统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对待自己身边的事例;通过“国情在线”,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男女比例合理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对国家有关政策加深认识和理解。

传递知识用于实践才有价值的理念,并适时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