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前言本小组从故事的梗概、艺术特色、人物形象、主题四个方面来解读《威尼斯商人》,主要侧重于前三个,前三个中有突出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分析中又引申出“表象后的本质”。

故事梗概年轻貌美的富家女子鲍西亚,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得到了金、银、铅三个盒子。

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位先生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

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赶来……有一位名叫巴萨尼奥的年轻人,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

但是,要想达成这个愿望,得准备一笔不小的费用。

于是,他向富有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求助,希望这位好友能借给他3000块钱。

不巧,安东尼奥的钱都投入到了海上贸易,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

但安东尼奥是位非常看重友情的基督徒。

他立定心志要成全朋友的美事,以自己的信用为担保,替朋友借债。

因此,高利贷夏洛克便成了安东尼奥的债主。

借债时双方约定:“三个月为期限,到期不还,由债权人在债务人身上割一磅肉作为处罚。

”结果,安东尼奥的海上贸易受阻,未能按期还款。

于是夏洛克要求法庭准许他按照契约约定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

高利贷夏洛克认为订立的契约就必须守约,谁也不能违背或改变。

因此,夏洛克一定要按照约定割一磅肉。

他在法庭上对法官说:“我的要求是合理的。

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就见鬼去吧!”对此,作为被告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心里也清楚,法官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

夏洛克的要求非常过分,但在场的所有人员也必须得承认:“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

”合同必须信守,安东尼奥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

契约虽然残忍,但是,在商贸非常发达威尼斯,社会成员都按契约办事,并不考虑其他非法律、非契约手段。

面对这一磅肉的事实,固守契约似乎违反了人情,如果尊重人情,似乎又蔑视了契约。

在人情和契约之间,法庭还是选择了契约。

到最后关头,夏洛克还是放下了屠刀。

让他改变主意的,并不是谁的哀求,也不是良心反悔,仍然是契约。

当初,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签订契约时,只规定了一磅肉,只字未提因割肉而流出来的血。

法官抓住这一疏忽,要求夏洛克在割肉的时候,不能让安东尼奥流下一滴神圣的鲜血,否则就是违约。

如果违约,他就是故意杀人,他的产业,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充公……为了表达谢忱和敬意,巴萨尼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指环送给律师,书记也从葛莱西安诺的手中取来了指环。

巴萨尼奥等人回到贝尔蒙特,与鲍西娅等人欣喜重逢;但他们又因指环的事而受到鲍西娅和尼莉莎的戏弄,引起了一场“吵闹”。

直至鲍西娅和尼莉莎分别拿出指环,才真相大白,原来法庭上的律师和书记就是她们两人。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安东尼奥的商船已满载而归,平安抵港。

安东尼奥以及巴萨尼奥与鲍西娅、葛莱西安诺与尼莉莎:罗兰佐与杰西卡三对情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艺术特色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重要的喜剧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于它的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剧本的线索、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三点来谈。

首先,来谈《威尼斯商人》的剧情线索。

该剧是由三条线索来贯穿起来的。

一条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这条也是主线。

另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

第三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

三条线索有轻有重,像中国的泼墨山水,轻描与重抹都那样恰到好处。

这样不仅丰富了剧情,让剧情不单一,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各种问题。

其次,来理解一下全剧中矛盾冲突。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威尼斯商人》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

该剧由安东尼奥替巴萨尼奥借钱开始,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剧情一开始就吸引观众。

到了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娅。

鲍四娅送给他一枚戒指,安东尼奥发誓将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

与此同时,鲍西娅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格拉夏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最精彩的就是在法庭上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等几人的对话。

这也是该剧的高潮。

本来认为安东尼奥毕死无疑,就在该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鲍西娅智慧超群,深谋远虑,发现了条约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放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入圈套。

,安东尼欧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三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欧,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罗伦佐,罗伦佐也是安东尼欧的朋友之一,又是个基督徒。

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

该剧的结局是除了夏洛克外,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

人物分析一、夏洛克——贪婪、阴险、凶残夏洛克是一个客居意大利威尼斯的犹太富翁,是个高利贷者。

他这种牟利方式,偏偏遭到新兴商人的冲击。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二、鲍西娅——真诚、善良、机智、果敢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

她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

可以说,鲍西亚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活泼、开朗、大方、幽默的人,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惜作手脚,而当他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

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鲍西娅是贝尔蒙特一个美丽、多情的名门千金。

可她没有封建社会贵族小姐的那种精神状态。

从她照她父亲的遗嘱,让求婚者从预设的三个匣子中去选择来决定她的婚姻。

三、安东尼奥——善良、正直、慷慨安东尼奥是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是资产者,是一个善良、正直、宽厚、慷慨的人物。

他蔑视夏洛克,经常当众辱骂高利贷这种交易,往夏洛克身上和胡子上吐唾沫。

他借钱给人不要利息。

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作对,安东尼奥侮辱了夏洛克的民族——犹太族,污辱了夏洛克所信仰的宗教。

安东尼奥甚至说夏洛克是一条狗。

言行的攻击,就因为夏洛克信仰的不是基督教,就因为夏洛克是个犹太人。

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

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

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

但就人物的艺术性而言,“那破产的安东尼奥是一个萎靡不振的家伙,精力全无,没有力量恨,自然也没有力量爱;长着像虫子样的一颗心和除了“拿来当鱼饵给鱼吃”之外一无用处的一身肉··…”。

(德国作家海涅论《威尼斯商人》的戏剧人物)。

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

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

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在很多人的眼里夏洛克是一个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个守财奴“让一个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门户,有点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说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可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

更是一个记恶如仇的人,为了报复安东尼奥的辱骂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让他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里,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块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样?他却说“拿来钓鱼也好”。

其实安东尼奥也是挡住他财路的一个拦路虎,为了自己的财路必须要把这个除掉。

四、葛莱西安诺: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

五、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六、公爵:稳重慈祥表象后的本质最真实的揭露和并不真实的内心独白作为一个旧式的高利贷者,夏洛克自始至终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位置,在这场正义与仁慈、人的法律与神的法律的较量之中,他以人财两空、彻底败诉而告终。

而当我们撇开这一表面现象,认真回顾这场斗争的全过程,却不难看出,作为一名异教徒的夏洛克对当时的统治阶层是进行了怎样的真实的揭露。

当一开始安东尼奥向他借钱的时候,夏洛克觉得机会来了,他搬出《圣经旧约》上雅谷牧羊的故事来为自己的不光彩的行业辩护,并最终得出“只要不是偷来的,积财就是积福”的结论。

在他看来,一切巧取豪夺、压榨剥削的手段都是合法的、名正言顺的、能蒙上帝恩许的。

当夏洛克提出“积财就是积福”的人生信条时,既是为自己的重利盘剥找到了“合法”的依据,同时又为整个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蒙上了一层遮羞布,他想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上,能和商业资本主安东尼奥取得共识,减少误会。

可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话引来的是安东尼奥更大的反感和鄙视,作为一名皇家巨商,安东尼奥一直把自己置身于正人君子的行列,可现在夏洛克只用“积财”两个字就抹去了二人之间的差别,这肯定是难以容忍的。

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怎样的呢?安东尼奥作为一个商业资本家,他从事海外贸易,买卖遍及各国,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对夏洛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而只能假借冠冕堂皇的口实,在威尼斯市场上打击他的对手,即以一种剥削方式反对另一种剥削方式,而事实上,他的这种剥削方式相对于夏洛克而言更隐蔽、更残酷,也更带有掠夺性和欺骗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