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第1节

《出师表》第1节

咨诹善道: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
斟酌损益:感激涕零:
2、古今异义词
卑鄙(今义为“下流、无耻”)感激(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今义“深切地憎恨”)涕(今为“鼻涕”)
谨慎(今义“做事小心”)所以(今表结果)
开张(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布衣(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道中道崩殂( )咨诹善道( )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学习方法
诵读法分组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欲报之于陛下也()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
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5、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

⑦咨臣以当世之事以:⑧悉以咨之以:⑨愚以为宫中之事以
教与学反思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朗读课文
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产生激情。并给生字词给注音。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作奸犯科:深入不毛:庶竭驽钝:
遗以遗陛下( )以光先帝遗德(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为俱为一体(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无若无兴德之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行阵和睦( )
益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 )
4、虚词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深入不毛(名词用,)




1、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⑵咨臣以当世之事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②《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诸葛亮认为目前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两个条件是“____”“___”
④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四个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
3、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以:②以塞忠谏之路也以:③以告光帝之灵以:
④以光先帝遗德以:⑤以伤先帝之明以:⑥先帝不以臣卑鄙以:
导学案设计
题目
出师表
课时
3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邵国利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 10、22--24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