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4》李离自刑李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
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⑤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理:法官。
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杀错了人。
过,误。
④当:判决。
⑤傅:通“附”,转嫁。
⑥听微决疑: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
【阅读提示】李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谢罪的方式。
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
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所闻.也()(2)辞.不受令()(3)故.使为理()(4)罪.当死()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 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李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昔①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③。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④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昔:从前。
②亡:灭亡。
③墟:荒废的城址。
④易为:为什么。
⑤善善而恶恶: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阅读提示】大家一定还记得《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嘱托“亲贤臣,远小人”,先主刘备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而选文中“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则是“知易行难”的另一体现。
明辨简单的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还是有的,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道德、生活要求,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
布衣百姓之修身齐家,国君之治国平天下,都是如此。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好人,厌恶坏人就得铲除坏人,否则就会有失败的危险。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2)是.为郭氏之墟也()(3)其.人为谁()(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 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 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齐王一日临朝①,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②,今欲调丁壮③,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④,经太行③,接轩辕⑥,下武关⑦,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⑧,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曰:‘大雪应候⑨,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②支备:支付军备费用。
支,供给,支付。
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市。
⑤太行(háng):即太行山。
⑥轩辕:山名。
⑦武关:地名。
⑧踣(bó):跌倒。
⑨应候:顺应时令。
【阅读提示】齐王只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
所以艾子借雪中饥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顾眼前,把人民都折磨死。
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选文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全文形散神聚,鲜明地突出了选文的主题。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东海起()(2)虽有少劳.()(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2. 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望天而歌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B.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2)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4.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③。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驴⑤,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⑥如此,过亦不复省⑦。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选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注释】①长吉:即李贺,字长吉。
②通眉:双眉相连。
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④小奚奴:小奴仆。
⑤距驴:一种像驴子的动物,此处指驴。
⑥率:全,都。
⑦复省:再看。
【阅读提示】选文写的是李贺年轻时学诗的故事。
文章紧扣“奇”字行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最典型的几处特征,只用了区区十四个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
然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重点写他创作诗歌的方式和过程。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从中可知他所作都是自己所见所感,为情造文,“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他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
他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可见李贺诗歌创作之“奇”。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2)每旦日..出与诸公游()(3)及.暮归()(4)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2)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3.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贺“才而奇”的一项是()A.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B.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C.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D.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4. 李贺学诗的故事,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王公化基: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礼部尚书。
②释褐:唐宋进士及第后,不是立即授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考试合格才能授以官职。
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
④吏干:政事。
【阅读提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中,当官的喜欢别人奉承、下级巴结上级是常有的事,正因为如此,往往会滋生不正之风。
选文写鞠咏想得到王化基的关照,写信、作诗给自己的上级,虽然这很正常,但多少带有巴结之嫌。
王化基“略不加礼”,反而“课其职事甚急”。
这一方面表现了王化基公正无私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王化基对下级的爱护。
从培养干部的角度看,“成人以德”的王化基堪为领导干部的楷模。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知.杭州仁和县()(2)以谢平昔..奖进()(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4)所忧者气峻而骄.()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3. 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 选文最后一句“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有什么表达效果?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选自《青琐高议》)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②大名: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朝时在此设大名府。
③玉盏:玉制酒杯。
④冢:坟墓。
⑤世宝:传世之宝。
⑥漕使:官名,宋代设诸道转运使,管催征税赋、出纳钱粮、上供京师及漕(水)运等事。
⑦时数:命运,一定的时限。
【阅读提示】加强道德修养,除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别人,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做好工作。
所以,宽容大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文中感受到这种令人感动的胸怀和情操。
选文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韩魏公喜欢玉盏的描写,“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法,文章写韩魏公喜欢玉盏的程度越深,那么“盏俱碎”“公神色不动”就更体现出韩魏公的宽容大度;二是侧面描写,文章写了宾客的反应,“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对韩魏公的宽容大度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以百金答.之()(2)置.玉盏于上()(3)盏俱.碎()(4)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2)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3. 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韩琦非常爱惜玉盏?(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坐客皆愕然”,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当时宾客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