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讲义考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增长。
3.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差异(1)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发生较大变化的两个影响因素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纪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的原因: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不断增强,人口快速增长。
(2)不同地区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体现在(2000年数据)近50年来,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居前三位的大洲分别是:非洲(2.4%)、拉丁美洲(1.6%)、亚洲(1.4%)。
这些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世界新增人口80%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较多的是: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人口数量增长最慢的三个州:欧洲(0%)、北美洲(0.9%)、大洋洲(1.3%)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几乎接近为0),人口增长考点二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人口增长现在极少,典型的是热带雨林区的部落和北极地区的游牧民族。
发展中国家多数为传统型;发达国家全为现代型。
中国从2000年开始已经进入现代型。
区分自然增长率类型的办法:一般自然增长率低于0。
7的基本上是现代型;高于0。
7的是传统型;原始型很少出题。
考点三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改变居住地。
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
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人口迁移的类型3.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特点/原因欧洲 北美洲 西亚和北非 拉丁美洲二战前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发现新大陆 迁出迁入迁入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迁入(主要是西欧)迁入石油开发吸引大批外籍工人 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美国四次人口迁移最初进入美国的是西班牙与葡萄牙人,然后是英国人、荷兰人。
目前,美国人中英裔、华裔、日裔、黑人后裔、印第安人等各占重要比例。
第一次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迁第二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涌进城市第三次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人口有回流中国人口迁移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判断技巧:一是要在空间上跨越国界;二是改变住所一年以上。
需要从时、空两方面来省际人口迁移 县际人口迁移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迁出地区的影响: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打工收入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活跃了经济。
对迁入地区的影响: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社会秩序混乱等。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其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因素多样: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变化等。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四人口的合理容量1、几个易混淆的概念(不用记忆下列概念。
但是要能够辨别)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国或一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资源)。
3、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不同因素发达国家人均消耗资源水平高,人口仅占世界的1/5,但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也远远超出了本国范围。
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但消费资源有限。
4、保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一是国际社会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二是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补充材料:1.罪恶的“三角贸易”16世纪至19世纪初300年间,黑奴贸易盛行。
欧洲殖民者运载消费品去西非或东非的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换取奴隶或强抢奴隶。
然后将奴隶运至西印度群岛,再装运热带产品返回法国、英国等殖民国家。
这就是有名的“三角贸易”。
在三角贸易中,共有大约1500万黑奴被运出。
由于疾病、饥饿等原因,运输途中死亡大约200多万人。
黑奴贸易造成非洲经济发展的迟滞。
现在,人们把每年的8月23日作为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
2.“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因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关东。
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是关东最初的写照。
而关内人口密集,灾荒、战争连年。
大批难民逃向关东。
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走西口”:“哥哥你要走西口,你的妹子实实难留,提起你走西口,小妹妹泪花流。
” 古时,黄河在这一带无桥,晋、陕、蒙三地之间的贸易,全仰赖于黄河之运。
河曲县城附近的长城隘口——水西门口外,便成为晋西北的水旱码头。
所谓的走西口,就是指走出水西门口,外出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
”河曲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明末封建剥削残酷,苛捐杂税严重,农民苦不堪言。
于是,他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要因素黄河对岸远离家乡的辽阔大地——口外,他们一批一批,一拨一拨地走向口外。
“下南洋”:南洋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地区。
由于长期的战争、灾害,导致福建、广东等地的大批居民乘船迁往东南亚地区。
现在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有大量的华裔。
其中新加坡有70%的人口为华裔。
目前,华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消耗统计:资源占有严重不均。
据1999年的调查,非洲和亚洲的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低于1.4公顷,西欧国家是5公顷,而北美则高达9.6公顷。
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货物和服务的86%、能源的58%、纸张的84%、电话的74%、汽车的87%以及肉和鱼的45%。
美国是世界头号资源消费大国,人均消耗资源量是英国的2倍,是一些非洲国家的24倍多。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后备不足,劳动力短缺,有碍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失业和贫困问题严重。
练习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率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率2.下列人口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游牧民的迁移B.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C.日本人去美国定居D.中国人去欧洲旅游3.二战以后,由人口迁入变为迁出地区的是A.北美洲B.欧洲C.大洋洲D.拉丁美洲4.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被称为()A.环境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D.地球环境容量5.下列各国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国家是()A.日本B.加拿大C.德国D.科威特(2007年广东高考)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6-7题。
6.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7.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二、综合题1、读“80年代下半年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和地区。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主要表现为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