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最新考纲】人口迁移的原因【考纲解读】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课前准备】学生在黑板上写好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概念、分类、特点自然因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迁出地(有利、不利)【导入】今年电影春节档最大的黑马当属《流浪地球》,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从地理学人口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采用提问的方式。

然后进入本节课第一个重点题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题型突破】题型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题再现】(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ACD(2018全国卷I)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答案:CD(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完成6~7题6.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7.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答案:BC【总结】由以上几个高考题总结分析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思路: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男性人口迁移,迁人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人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人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人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题型二人口迁移的影响提问:人口迁移的影响【考题再现】(2010·上海地理)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8.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低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总结】由上面高考题总结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反思高考】考查形式:人口迁移图表判读技巧:读轴——看线——抓点读轴:明确横轴、纵轴各是什么,弄清含义,做到读图识变量看线:“先分后合”,先看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再综合分析各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看线理关系。

抓点:抓特殊点,如极值点、交点、起止点等,做到抓点求突破。

考查内容:人口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我来命题】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由学生根据材料和图表信息命题,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然后出示高考专家命制的题目,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找出差距。

【结语】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授的全部内容,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电影上来,看到电影后我们的感受是震撼、是惊喜、是对我国科幻电影的无限憧憬,但是作为地理人,我们还应该多一些思考,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关于人地关系的思考,不要让地球真的走上流浪之路。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三二轮复习课,对于高三的学生,虽然人口迁移的内容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上还有欠缺,在审题能力尤其是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上还比较弱,所以学生亟需对该部分内容的总结和能力的提升,主要问题如下:1.对知识点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2.对于过于繁杂的地理图表不够耐心,不能认真分析;3.没有形成读图表的方法步骤,随意性很强;4.遗漏或错误解读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设置了课前学生背诵和写知识体系的环节,对于图表的问题需要在课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效果分析1、通过学生来分析讲解图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2、各知识点之间承转自然,层层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然掌握了知识,提升了析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及时总结到位,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和规律。

4、课件设计直观、醒目、贴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依据课程标准有效整合人教版与鲁教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及其周围世界的各种教育资源,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实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性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6、科学、精准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最终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高度达成.7、教学风格独特,教育教学个性鲜明。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承上启下的内容,“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无论是工农业发展,人地关系的协调,人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这些和人口数量及其不合理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章是本册教材的基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来说明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主要是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三节从人口容量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及人口空间的变化是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共分为三个知识要点,分别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首先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虽然迁移时间间隔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但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而大学生外出求学,留学生出国留学,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属于人口迁移的范围。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往往起主要作用)社会因素:政治、文化、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有利影响: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