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1培养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

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

2.2设置适当教学目标,增加学生对成功经验的体验
班杜拉指出,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

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多次成功的经验可以促进个体建立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中去。

..................2.3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言语和鼓励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难度,个体的成败经验对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固然重要,但他人的言语支持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的言语
说服对学生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建立有一定的作用,当学生得到源自自己尊敬的人鼓励或激励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教师的言语说服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进而得到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自我能力的变化发展,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2.4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

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交往、扮演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努力创建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让学生体验到尊重和信任,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2.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建立有效的
激励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以此作为学生的一个自我激励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行记录,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

应该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目标的多样性出发建立多个评价指标,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获得满足感,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应该说,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效能的教育价值,把新课程教学
和培养自我效能感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努力创建一种新型的高效能感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