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2 ppt课件

第五章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2 ppt课件

时间。 ★安全性 ①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较好。 ②个别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滴低度抗TPO抗体,该抗体不具有 中和TPO的活性。 ③对Hb、WBC、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对血小板形态、聚 集功能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五、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由激活 的巨噬细胞产生,且在体内外能够特 异性杀伤某些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 胞不起作用。 巨噬细胞产生的命名为TNF-; 淋巴细胞产生的命名为TNF-。
实验研究证明 ☆低浓度干扰素可刺激造血, 是通过促进人外周血单个核细 胞分泌克隆刺激因子(CSF); ☆高浓度干扰素则可抑制造血, 可能是阻滞祖细胞以下阶段细 胞的成熟、分化。
例如:应用干扰素后导致血细胞下 降,停用干扰素后24~72小时可 恢复,在如此短时间内恢复提示 可能存在白细胞在体内重新分布 有关。
干扰素对造血的影响 ☆干扰素能抑制髓系细胞集落形成、 B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髓系细胞的 分化; ☆干扰素能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 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刺 激产生白细胞介素(IL-1)。
☆干扰素能影响血小板衍化生长 因子,转移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 因子的作用,从而影响纤维原细 胞的增生。
抑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化。
贫血的患者在使用EPO后,骨 髓中的BFU-E数量明显增加,而 且DNA合成效率也提高。
肾衰晚期的患者在使用EPO后, 血小板数量普遍增加。
临床应用
☆肾性贫血疗效非常肯定,是一种替
代治疗。
☆非肾性贫血包括: 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症(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多发性骨髓瘤(MM),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肿瘤性 贫血等。
(4)对单核细胞的作用: G-CSF可诱导单核细胞的游
走。 (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游走 及增殖,与组织的修复相关。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激因子(GM-CSF) 是由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受抗原刺激诱导产生的。 GM-CSF还具有对前成红细胞系的前驱 细胞(BFU-E)的刺激作用及对巨核细胞 系驱细胞的刺激作用(Meg-CSF)。
☆增加巨核细胞的胞浆底物,最终形 成碎片; ☆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释放功能性循环血小板。
TPO的主要作用
TPO
Ptatelet
TPO IL-11 EPO
SCF TPO IL-3 EPO
SCF IL-3 GM-CSF TPO
Flt3 IL-1 SCF IL-3 GM-CSF IL-6
TPO
Megakaryocyte Meg-Progenitor cell
血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干扰素
1957年Issacs和Lindenmann 用流感病毒干扰鸡胚绒毛尿囊膜 细胞,产生一种能使未受过感染 的细胞产生对病毒有抵抗能力的 蛋白,故命名为干扰素(简称 IFN)。
根据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将其 分为、、 三大类,由于干 扰素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顺序不
GM-CSF是以较未成熟的前驱 细胞为靶细胞的造血因子,较 之G-CSF更广泛的生物作用。但 对中性粒细胞系的作用,仍以 G-CSF特异而且迅速。
应用于
☆增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中性粒细胞计
数。
☆恶性肿瘤化放疗法(恶性淋巴瘤、急
性白血病、肺癌、卵巢癌等)所致的中 性粒细胞减少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TNF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合并使用 TNF和IFN- 产生细胞毒作用。 (2)对TNF敏感的肿瘤细胞、较低剂量 的TNF和IFN- 联合应用即可加强肿瘤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3)体外合并使用TNF和IFN- 可使 靶细胞存活率大大下降。
副作用 (1)寒战、发热、关节疼痛、腹泻和暂时性 体重下降。 (2)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3)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停用后副作用即可消失。使用前应用消炎痛 等非特异性解热镇痛药可使发热反应减弱。 TNF-a在有肝功能不全、高血压、低血压或 有明显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应当慎用。
四、血小板生成素
TPO的产生部位现较公认的器 官为肝、肾、大脑。 TPO既有刺激巨核细胞增殖作 用,又有促进巨核细胞成熟产 生血小板的功能。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血小板减 少,到目前为止只能依赖输注血 小板浓缩液或单采血小板。
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注极易引 起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输血 反应。另外,又可抑制内源性TPO 产生,延缓血小板恢复。
CFU-Meg CFU-GEMM
临床研究 ☆肿瘤放化疗诱发的严重血小板减少 ☆大剂量化疗配合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骨髓移植血小板的动员 ☆慢性血小板减少(HIV、 ITP ) ☆肝脏疾病
特比澳(TPO)三期临床试验 ☆接受化疗的恶性淋巴瘤、支气管肺癌患者或其
它实体肿瘤患者; ☆诱导缓解后接受巩固治疗的急性白血病。 ☆ITP慢性难治性ITP患者
一,又可分为多种亚型。 干扰素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 干扰素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 干扰素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
干扰素的作用: (1)激活了几种阻止病毒蛋白合成 的酶。 (2)由于干扰素的mRNA,从而影响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 (3)激活了淋巴细胞非特异性细胞 毒作用,激活NK细胞。
(4)巨噬细胞被激活,对肿瘤细胞 有细胞毒作用。 (5)调节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 的抗原表达,调节T淋巴细胞对外来 抗原的识别。
一般应用干扰素后,外周血 象在部分病例有所下降,其程度 与剂量、疗效呈正相关。
☆可引起血象下降剂量为每日每公
斤体重104~105单位以上。
☆干扰素对造血抑制最敏感的是:
粒细胞、其次是血小板,而对红细 胞的抑制作用最弱。
☆具有可逆性。
干扰素临床应用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包括:
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纤 维化伴髓外化生者等。
人G-CSF基因位于17号染色 体q21-q22上。
G-CSF 由单核巨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胞、血 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 间质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
G-CSF 对其靶细胞具有以下作用: (1)对多能造血干细胞的作用:
缩短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静止期 (Go 期),诱导其进入细胞周期, 与IL-3作用叠加,促进干细胞集落 的形成。
TNF- 和二者具有共同受体,生 物活性相似,它们的基因定位于第6号 染色体短臂。
TNF- 能激活中性粒细胞的吞噬 功能和粘附在内皮细胞上的能力;还能 使各种细胞诱生GM-CSF,对体外培养 的各种造血祖细胞呈强烈的抑制作用。
TNF杀伤肿瘤细胞还需要机 体免疫系统的共同参与,除具有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外,还与 多种效应细胞及细胞因子尤其是 IFN-有关。
TPO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产生部位:肝、肾脏、大脑等。 内源性TPO:人TPO基因位于3号染色 体,相对分子质量为为36103。 基因重组TPO:经酶切及糖基化等加 工修饰,由332个氨基酸的组成,相
对分子质量为60-70 103。
TPO的作用机理 ☆诱导造血干细胞 向巨核细胞分化; ☆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核内复制;
第五章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2 ppt课件
在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分化、 增殖过程中,需要造血因子是集落 刺激因子(简称CSF)。包括: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白细胞介素3 等。
G-CSF较特异地作用于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的前驱细胞(简称CFUGM)。 ☆促进其增殖及分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 ☆促进中性粒细胞游走、吞噬及 杀菌能力。
TNF的毒副作用同时也存在两重 性:TNF的抗肿瘤作用可由于体温升高 而更有效;血栓的形成可造成瘤细胞 局部血流阻断而发生坏死。局部炎症 对肿瘤的消退也有重要作用。
(六)蛋白尿是最常见泌尿系统症状, 但与剂量无关。 (七)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具有免疫 原性,可引起抗体产生。
临床上,肿瘤复发与干扰素中和抗 体的形成有关。使用重组干扰素发生这 种情况时,可该用天然干扰素可使肿瘤
重新缓解。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第一个 被发现的造血刺激因子,是调节红细胞 生成的主要激素。
1977年Miyaka等从人尿中成功地分 离纯化EPO,但天然含量较少。
1985年通过基因重组在哺乳动物细 胞中获得了高效表达。
重组EPO(rhEPO)与天然EPO的 结构和生物学作用相似。
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
EPO通过作用于前期成红细胞 的前驱细胞(BFU-E)和后期成红 细胞的前驱细胞(CFU-E)的增殖 和分化,调节和维持体内血中红 细胞数,而EPO的结合量又随着 细胞的成熟而直线上升。
病程>6个月; 经正规糖皮质激素和达那唑、免疫抑制剂治疗 或脾切除术无效; 血小板计数<30×109/L。
Ⅲ期临床试验的结论 ★有效性 ①减低血小板下降程度和增高血小板恢复程度; ②加速血小板计数恢复速度; ③减少化疗后输注血小板次数和数量。 特比澳可一过性升高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并能维持一段
干扰素的毒性和副作用
☆严重程度与剂量和用药次数相
关。
☆个体差异。 ☆自限性。
(一)小剂量干扰素可引起发热反 应,有时伴有轻度寒战和肌肉痛、 头痛、关节痛、疲劳感等,一般注 射后2~4小时出现,常见于首次用 药后。 (二)精神抑郁、嗜睡、健忘、偏 头痛。
(三)厌食,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最 终导致体重下降。 (四)常伴心动过速,故心功能不全的 患者使用干扰素就有可能发生充血性心 衰的危险,特别是在延长使用时间后易 于发生。然而,干扰素对心肌细胞无直 接作用。 (五)白细胞数减少是最常见的副作用, 但停药后可很快自行恢复。
(2)对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前驱细 胞 ( CFU-GM) 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