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美·海明威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硬汉”形象2.就查找的资料,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相机补充并作以总结:⑴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⑵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最终用猎枪自杀。

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后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左膝盖被机枪打碎。

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取出了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

⑷后来还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⑸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3.了解背景: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一.梳理情节:人物:“我”和老人情节:相逢——交谈(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别二.探究讨论小说的主题:提示: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问题:1.小说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许多人涌过桥”中“涌”可以看出当时过桥时的拥挤涌动的人群要去:逃难因此在第一段写了一个逃难的人群涌动的社会环境。

2.老人的处境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⑴“衣服上尽是尘土”“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外在形象:满身尘土⑵“没家,只有刚才讲的那些动物”“我76岁了”年龄身世:年老孤苦⑶“他太累了,走不动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身休状况:疲惫不堪(疲惫无助、茫然)总结:年老孤苦的老人被迫逃难,以致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处境:悲惨(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4.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深入理解:是什么造成人群的逃难和老人的悲惨处境?残酷的战争5.引导学生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文中的“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为什么?(1) 身体上的原因: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太累了,再也走不动了”(2)牵挂动物“他一直说‘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3)留恋故乡“他说着,露出笑容”“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老人提到故乡时便暂时忘记了眼前的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

从这个细节可看出他是多么热爱他生活的家园,从中我们也可心看出老人不想动身的一个原因:难舍心中热爱的故土。

(4)忧虑未来我第一次劝老人离开时的情形(学生分角色朗读),“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从老人的话语中我们可看出他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

所以老人不想动身的另一原因:忧虑未来。

总结: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位孤苦老人在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提示了战争的残忍和罪恶。

讨论:老人的形象和故事的主题的关系。

年老孤苦的老人满身尘土、被迫逃难、疲惫无助的悲惨处境以及涌动的逃难的人群,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控诉战争的主题;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在自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老人还一直念念不忘那几只弱小动物的安危,表达了尊重生命的主题;老人对家园的留恋、对未来的忧虑则表达了渴望和平的主题。

三.教师拓展: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这个世界诀别,就是因为他无法面对二战中人性的泯灭,无法忍受人类堕落成自相残杀的野兽。

茨威格格的自杀事件本身就是对战争的控诉。

只是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控诉战争的罪恶。

而海明威在这里则是通过一个极其普通的老人,能过小人物和弱者,通过无辜的受害者,来表达控诉战争的主题。

四.叙述视角:1.这篇小说的讲述者是谁?“我”2.用“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有没有缺点?⑴用“我”来讲述故事,给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⑵用“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优点)⑶用“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故事中老人的心理、他的具体身世、经历和未来,“我”并不知道,因此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缺点)3.总结:这种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的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即“凡人眼光”。

五.作业:《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持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环境:桥边逃难的人群涌动残酷的战争控诉战争满身尘土被迫逃难处境年老孤苦人物:老人(悲惨)疲惫不堪牵挂动物尊重生命内心留恋家园力渴望和平忧虑未来《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海明威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小说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初步感知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感受第一人称有限叙事视角所产生的小说表达效果。

●跟随情节的发展,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心理和个性特征,领悟小说的内在意旨。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了解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对和平的热爱及对生命的尊重。

学习重点:小说语言的品味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学习难点:“冰山理论”下老人形象和小说题旨的理解。

一课前导入:巴金,文学巨匠,他的《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摧残,更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以及他身上闪耀出得人性光辉;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那个总统去世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他的自杀,令全国人民陷入了哀痛。

他和他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位桥边的老人,究竟为何,能被写进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让我们一起拭目走近作家,走入作品。

二快速的浏览课文,结合课前预习,请用简洁的话语概述故事情节。

三本文除开第一段,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我”,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是来自战场的一线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一段正在进行时的叙述。

因此,大家不妨跟随文中的这个“我”,一起走进老人,这位桥边的老人。

四以题入手,场景聚焦。

故事的发生,基本上都聚焦在这座“桥”上。

自读课文,回答:★“我”是谁?“我”是一个负责过桥去侦察敌兵情况的人。

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亲历人。

★这座“桥”,有何特殊之处?桥的一岸,敌人正在步步逼近;桥是一个缩影,战争造成的兵荒马乱的景象,人们从这座桥上逃难。

一座桥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民聚集的地方?★这位“老人”,有何特别之处?是什么让我关注到这位老人?老人刚好在这座桥边,当四处嘈杂慌乱之时,他的静引起了我的注意。

★老人的外貌特征是:带钢丝边眼镜,黑色的衣服上尽是尘土,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老人历经沧桑,战乱给老人带来的艰辛。

★当人们四处逃难时,老人为什么要坐在桥边?小说是通过何种方式交代的?小说是有由个人的对话,来交代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

老人坐在桥边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2 )点,分别是:一,逃难的艰辛加上自己的年迈,体力不支,真的走不动了;二,老人并不愿意走,他心里有牵挂,牵挂家中与他相依为命的动物们。

★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我们知道,老人心里牵挂的动物是(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

如果是你,你会在意这些动物的生死存亡吗?而老人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对动物充满了不舍与担忧··★在我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不停的注意浮桥附近的情况,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这几处,看看这几次凝视的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有何变化?老人的反应呢?情况越来越危急,危险正在步步逼近,“我”心里充满了越来越深的焦虑与担忧,但是老人依然在记惦他的动物,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

★小说快结尾时,写到:“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的说,可不再是对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从这句话中的“只是”里,你能读出什么呢?老人的无奈与无辜,战争的残忍与残酷··★这篇文章的细节内涵还有很多很多,课下,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更精彩的解读。

那么,分析了这么多,试着用尽可能准确地词语概括本小说的题旨:《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五《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着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六课文链接-------- 战争的创伤,生命的思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参战的有33个国家,约15 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

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

主要交战国中被动员入伍者在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0%,在某些国家,例如法国,甚至超过半数。

在整个战争中,在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大规模会战不下几十次,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

交战各国不仅动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动员了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宣传舆论力量。

战争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

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

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高达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

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

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

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

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