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风速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风速

思维导图:风速【思维导图】[考点精析]一、风力的影响因素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是受三个力共同影响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而影响风力大小的只有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仅影响风向。

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因素。

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一般题目中可以通过等压线密集程度判断,等压线越密集代表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强,风力越强。

气压差异是因为地表受热不均引起,因而更完整的表述应该把地表的冷热不均的程度表述清楚。

例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压差异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冬季风势力较强。

还有欧洲冬季西风势力强盛也是因为冬季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大。

2、摩擦力一般来讲,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是风的阻力,摩擦力越大,风力就越小。

一般而言,海面比陆地风力更大;陆地地面越平坦开阔,风力越;建筑物越密集,风力较小(峡管效应除外),如城区的风一般比郊区或农村小。

3、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高,风力越小。

我国冬季风势力强,故在广阔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国家兴建了三北防护林来改善当地自然环境,恢复自然植被对环境的保护功能。

4、地形起伏大小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山谷口,峡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基本一致,风力大。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典题精研】下图为北京市北郊8月不同高度平均风速日变化统计图,依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不同高度风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日月引力B.地面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2.不同高度平均风速白天差异小于夜晚,其原因是白天()A.空气对流运动显著B.大气保温作用弱C.大气削弱作用强D.人为热排放少【答案】1.B2.A【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致表现为变大,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地表建筑物等对风的摩擦力减小,导致风速加大,B选项正确;日月引力对风速的影响较小,A选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C选项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高度的变化较小,D选项错误。

所以选B。

2.白天地面温度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导致不同高度平均风速白天差异小于夜晚,故A 选项正确;白天、黑夜大气的逆辐射都存在即保温作用都存在,故B选项错误;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再强,到达地面的辐射也比夜晚太阳辐射强,夜晚就没有太阳辐射,故C选项错误;自然界昼夜平均风速受人为热排放影响小,故D选项错误。

所以选A。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对青藏高原隆起前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冬季,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B.冬季,N地风速变大C.夏季,M地由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D.夏季,N地风速变小4.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地区气压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北移B.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南移C.高压中心北移、低压中心南移D.高压中心南移、低压中心北移【答案】3.A4.C【解析】3.根据等压线走向确定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风速。

图1中高压控制陆地,为冬季,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A正确;N地处等压线由密变为疏,N地风速变小,B错误;图2中低压控制陆地,为夏季,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偏东风,C错误;N地处等压线由疏变为密,N地风速变大,D错误。

故选A。

4.由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低压中心靠南移动,冬季高压中心向北移动,C正确。

故选C。

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河谷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均为高山。

下图示意某日绒布河谷内绒布寺站(86°48'E,28°12'N)地面至距离地面3500m高度内风向、风速的平均日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绒布河谷地面至距离地面1000m高度内的最大风速大约出现在()A.日出前后B.北京时间18时C.当地24时D.北京时间20时6.绒布河谷地面至距离地面1000m高度内的主导风向为()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答案】5.D6.B【解析】5.“绒布河谷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读图可知,绒布寺站附近离地面1000米以下,以偏南风为主,是下山风,下山风风速以当地18时为最大,北京时间是120°E经线上的地方时,根据东早西晚的计算原则,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由此计算绒布寺站(28°12'N,86°48'E)比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晚两小时左右,为北京时间20:00左右,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6.根据图中风向标可知,绒布寺站附近离地面1000米以下,以偏南风为主,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使得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

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

温带急流位于高层中纬西风带,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

下图示意某时段北美温带急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夏季相比,冬季北美大陆温带急流()A.位置偏北、风速偏大B.位置偏北、风速偏小C.位置偏南、风速偏大D.位置偏南、风速偏小8.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往往象征着()A.台风形成B.寒潮结束C.沙尘肆虐D.对流加剧【答案】7.C8.B【解析】7.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季节移动,温带急流也会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而移动。

图为北美大陆,与夏季相比,北半球冬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南移,温带急流位置也应偏南;北半球冬季温带地区地面温差较大,根据图可知,高空气压梯度较大,温带急流风速也应偏大,故A、B、D错误,C正确。

综上,本题选C。

8.读图可知,图中温带急流偏南,应为冬季。

在图示区域中部,温带急流由东西向转为由北向南推进,根据材料可知,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因此地面天气系统也随之向南移动,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即冷气团南下,易导致寒潮爆发,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即又由西南向东北运动,冷气团南下运动被抑制,因此往往象征着寒潮结束,B符合题意。

台风集中在夏秋季节的太平洋西部,A错;图中移动路径由弯曲变为平直,结合材料可知大气运动由强烈变得平稳,对流减弱,沙尘减轻,C、D 错误。

综上,本题选B。

白天,海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幅增温,并在近表层形成较为稳定的“暖层”;夜晚,海表失去太阳短波辐射,海表温度持续降低直至次日日出,这种昼夜海表温差就是海表日增温。

通常海表日增温小于1℃,但是在低风速和强太阳短波辐射影响下,个别海域海表日增温会超过6℃。

下图分别示意孟加拉湾及其邻近海域海表日增温的分布、海表日增温与海面风速的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孟加拉湾湾内海表日增温变化幅度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0.图示海面风速与海表日增温呈负相关,主要原因是风速影响()A.海表太阳辐射量B.表层海水蒸发量C.海水混合层深度D.海洋表面降水量【答案】9.A10.C【解析】9.材料显示,在低风速和强太阳短波辐射影响下,海表日增温大。

春季孟加拉湾湾内处于冬季东北季风向夏季西南季风过渡,风向转变,风力逐渐变小,风速逐渐变慢;春季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西南季风还没到来,晴天多,太阳辐射渐强,海表日增温变化幅度最大。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海面风速越小,海水混合层深度越浅,在海水近表层形成稳定的“暖层”,造成较大的海表日增温;反之,在海面风速较大的情况下,海水混合层更深,海水近表层“暖层”不稳定,造成海表日增温减小,甚至消失,C正确。

风速与太阳辐射量、降水量关系不大,AD错误。

风速影响海水蒸发,但蒸发不是海表日增温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

故选C。

白天,海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幅增温,并在近表层形成较为稳定的“暖层”;夜晚,失去太阳短波辐射,海表温度持续降低至次日日出,这种昼夜海表温差就是海表日增温。

最新研究表明,太阳短波辐射和海面风速是控制海表日增温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图1示意孟加拉湾地理位置,图2示意孟加拉湾及其邻近海域海表日增温与海面风速的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孟加拉湾湾内海表日增温呈显著的半年周期变化,与其关联性最大的因素是()A.季风洋流B.海水盐度C.入海径流D.季风环流12.推测孟加拉湾湾内海表日增温变化幅度较大的季节是()A.春季、秋季B.夏季、冬季C.夏季、秋季D.春季、冬季13.海面风速导致孟加拉湾及其邻近海域海表日增温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海面风速影响()A.海表太阳辐射量B.表层海水蒸发量C.海水“暖层”深度D.海气间热量交换【答案】11.D12.A13.C【解析】11.根据材料“太阳短波辐射和海面风速是控制海表日增温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可知,孟加拉湾位于热带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风速对海表日增温影响显著,使得湾内海表日增温随季风风向呈显著的半年周期变化,D正确,季风洋流、海水盐度、入海径流对孟加拉湾湾内海表日增温呈显著的半年周期变化影响不大,ABC错误。

故选D。

12.孟加拉湾湾内春季、秋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大,(季风转换期)风速较小,“暖层”较薄,受太阳短波辐射和风速的双重影响,湾内海表日增温变化幅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根据图文信息,海面风速越小,海水混合层深度越浅,在海水近表层形成稳定的“暖层”,造成较大的海表日增温,反之在海面风速较大的情况下,海水“暖层”深度较大,热量在更深的混合层里面充分混合,造成海表日增温变小,甚至消失,C正确。

海面风速对海表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A错误。

海面风速大,海水蒸发量大,而海洋水蒸发时会吸收海表热量,对海表日增温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

海面风速越大,海水蒸发越快,海水因蒸发失去的热量越多,海气间热量交换越多,对海表日增温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

故选C。

巴丹吉林沙漠中有很多被当地俗称“海子”的湖泊,太阳升起以后,海子周边常刮起“太阳风”。

下图为海子景观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4.推断海子周边“太阳风”风速最大的时段可能为()A.24点-1点B.11点-12点C.15点-16点D.19点-20点15.影响“太阳风”风向的因素包括()①沙粒粒径①沙山温度①海子位置①海子大小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16.受太阳风的影响,沙粒运动会使得()A.海子面积逐渐缩小B.海子面积持续扩大C.海子不被流沙掩埋D.海子水深不断变浅【答案】14.C15.B16.C【解析】14.海子为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题干中提及在太阳升起之后,常会形成太阳风,故此风的形成因素与太阳辐射有关,应主要位于白天,排除A、D选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