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创造以最基本的几何形,通过减缺、透叠等多种手段组合成新的基本形,以手段主要有以下八种:⑴分离——形与形之间不相互接触,有一定的距离。
⑵接触——形与形之间的边缘正好相碰。
⑶组合——形与形相互结合,形成二形相加的新形。
⑷重合——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形成新形。
⑸减缺——形与形之间部分覆盖,覆盖部分的共有形被减除。
⑹覆盖——形与形之间为覆盖与被覆盖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⑺透叠——形与形之间交叠部分透明,但不产生空间关系。
⑻差叠——形与形相互交叠,交叠部分产生一个新形。
第五节平面构成的语法与技巧作文要遵循一定的语言法则,才能行文流畅,让人读懂。
平面构成的设计亦如此。
它的设计,依据的是形式美的法则。
具体的说就是二维平面空间世界构成的“语法”,这些“语法”包括:渐变、重复、近似、骨格、发射、特异,对此,密集、肌理、空间、图与底、打散、韵律、分割、平衡等多种构成语法形式。
实际上,构成语法就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表现。
⒈渐变渐变是将重复骨格的单元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也是一种生活中经常能体验到的视觉经验。
层层的山峦由浓到淡的色彩渐变;路边树木从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现象,在构成设计中运用渐变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
渐变的类型:形状的渐变——从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由简单到复杂、抽象到具象渐变。
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渐变排列,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做有方向的渐变。
骨格的渐变——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大小、形状、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作水平、垂直、曲线等各种渐变。
其他还有:位置的、色彩的渐变等多种渐变形式。
⒉重复重复是指在同一构成设计中,骨格的单元、形状、大小、方向等相同,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或两次以上。
重复可以使人加强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得到统一。
所谓“相同”,在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的相同,当然,其他的还有色彩、方向、肌理方面的相同。
重复的类型:基本形的重复——指在构成设计中,重复使用同一基本形的构图形式。
骨格的重复——指骨格的每单位之形状与面积均完全相等。
大小的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在大小中进行重复。
还有形状、色彩、方向、肌理等多种重复形式。
⒊近似理论上,两个完全一样的形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只有相对的相同。
但近似的形却很多,树叶、卵石、甲虫等等,它们在形状上都有近似的成分。
近似是指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变化的生动效果。
近似的类型: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若属同一族类,一般来说它们的形状基本上是近似的。
在形状的近似中,一般先找一个基本形作为原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作一些加、减、变形、正负、大小、方向、色彩等方面的变化。
在变化中应控制变化的强弱程度,不能变得两个形状之间一点相似的因素都没有了。
有时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相加、相减而构成不同的近似形等多种方法。
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即骨格单元的形状、大小有一定近似的变化,或将基本形分布在设计的骨格内,使每个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状、大小出现在单元骨格内。
近似构成应注意与渐变构成的区别。
渐变是逐渐循序的变化,规律性强,且基本形排列严谨,而近似是非规律性变动,且基本形与其他视觉要素的变化较大,效果比较活泼,但仍不失规律感。
⒋骨格构成设计中常借助骨格排列基本形,构成成具有规律和秩序。
骨格网决定了基本形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时骨格也成为形象的一部分。
骨格的类型:规律性骨格——精确严谨的骨格线之间是有规律的比例关系,产生强烈的秩序感,如重复、发射等骨格形式。
非规律性骨格——较自由地构成,有些是由规律性骨格衍变而成的,也有些有着极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如特异等。
作用性骨格——作用性界定基本形的单位范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内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大小,甚至越出骨格线,其基本形越出骨格线部分被切除,基本形发生变化,但是不变。
非作用性骨格——给予形象以准确的位置。
基本形编排在骨格线交点上,其大小、方向不受限制。
可见与不可见骨格——在构成设计中,可出现骨格线也可(部分)不出现骨格线。
⒌对比自然界充满了对比,天与地、海与陆、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在构成中把相反性质的要素(形态、色彩、质地等)组合在一起,产生对比,视觉效果明确、肯定、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
对比有强弱程度的区别,视觉效果也不同。
对比的类型:形状的对比,大小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肌理的对比,位置的对比,重心的对比,空间的对比,虚与实对比等。
处理对比时应注意构成的统一与整体感,即视觉要素之间要有一个总的趋势,突出重点,相互烘托。
处处对比即没有对比,反而不能强调对比的效果。
此外还要处理好对比的强弱程度。
⒍密集密集即基本形在构图中自由散布产生疏与密的视觉效果,最密集或最疏散的局部往往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中心,在画面上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
密集也是一种对比,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与少,产生密与疏、实与虚的对比效果。
密集的类型:点的密集——构成设计中将一个概念性的点置于构图中某一位置,基本形趋向于这个“点”密集排列,近点愈密,远点则疏。
线的密集——在构图中放置一概念性线,基本形向“线”密集排列。
自由密集——构图中基本形的组织与排列不受点、线密集的约束,完全自由散布排列。
⒎发射发射骨格是环绕一个中心所构成,由中心向四周扩散。
发射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形态,花的结构,树枝的生长方向,太阳的光芒……都是发射状态。
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性,其中心成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发散,可造成光的动感,充满爆炸性的感觉。
发射的类型:中心点的发射——由中心向外或由外向中心集中发射。
螺旋式的发射——螺旋的基本形以旋绕的方式排列,旋绕的基本形逐渐形成螺旋式发射。
同心式的发射——构图中以一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
⒏特异特异指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刻意违反秩序,使个别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特异通过少量破坏规律的对比,形成视觉的兴趣中心,打破单调,取得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特异的类型:形状的特异——在大量重复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现小部分与原基本形不同的形象,形成形状特异对比。
大小的特异——相同的基本形构成中,只在基本形大小上作特异的对比。
肌理的特异——在相同的肌理质地中造成少量不同的肌理变化。
还有色彩的特异,方向的特异等。
⒐空间平面构成设计中把立体三维形态的二维空间表现,称为“空间”。
空间的表现方法以“大”“小”表现空间感——大小相同的形象,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产生近大远小的感觉,以此表现空间感。
以重叠表现空间感——平面上形与形之间的重叠,产生前后上下的感觉,从而表现空间感。
以平行线方向的改变表现空间立体感——改变排列平行线的方向,产生三维空间感的幻象。
(包括矛盾空间”的表现)⒑打散打散构成是一种分解后重新组合的构成方法,即把完整的具象形态分解成小的单元,然后依据形式美的法则重新组合。
打散构成的训练,有利于抓住事物的结构与特征,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解剖事物,从而提炼出具有形式美的抽象成分,再组合成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
打钐构成的方法:切割——先将原型中优美的部分切割出来,把切割出来的形作为构成元素重新组合。
分解——将自然界或传统艺术中原有的形态,打散其结构,分解出若干单元,再择取体现事物结构与特征部分重新组合。
其他还有“蒙太奇”手法等多种打散构成方法。
⒒基本形的排列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在单位元素的群集化过程中,必然发生形态巧接的现象,它们能变化出无数的组合形式。
基本形排列构成中,最好以简单的几何形充当基本形,组合方法可以分为规则组合与自由组合。
基本形规则组合排列的类型。
线状排列——基本形向某一方向排列。
面状排列——基本形以二维方向排列,构成面状图形。
放射状排列——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排列,形成放射图形。
此外还有环状排列,对称排列等。
⒓肌理肌理又称质感,是指物体的表面纹理。
由于物体的材质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积累了各种肌理的视觉经验,以至不必用手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受到质地的不同,此种情况称之为视觉性质感。
“肌理”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运用相当广泛,肌理本身也常常成为设计作品。
视觉肌理的创造方法多种多样:如笔触、印拓、喷绘、浸染、渲染、刻刮、揉搓、拼贴……⒔图与底图与底是一种在对比和衬托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
在构成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了解图和底各自的特征非常重要。
图的特征: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
底的特征:无明确的形象感,给人模糊的视觉感受。
构成设计中正确运用图与底有利于产生正图感,表达鲜明的主题。
其方法是:色彩明度较高的图形有正图感;在空间中被包围的图形有正图感;动态的图形易产生正图感,具象图形比抽象形有正图感;凸的形象比凹的形象有正图感……图与底的反转现象:以上谈的是图与底的区别特征,但有时底与图的特征十分接近,我们就不容易区别它们,这就是图与底的的反转现象。
这是一种有趣的构成方法,富有哲理性,在设计中要开动脑筋巧妙运用。
⒕平衡在造型的基本能力中,平衡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平衡感是构图所需的基本能力。
由于平衡造成的视觉满足,使人的眼睛能够在观察对象时产生一种平衡、安稳的感受,因为平衡中心两边的视觉趣味是相当的。
平面构成中的平衡属于视觉的平衡,是着眼于视觉上与心理上的平衡,是形态、色彩、大小、明暗、材质等视觉元素在画面上的一种平衡关系。
平衡可分为两类:对称平衡;非对称平衡。
第四章色彩构成设计基础第一节概述色彩是造型艺术的要素之一。
对于色彩的认识、感觉、审美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设计、建筑、绘画等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重点之一,因为它们是设计师、建筑师和一切造型艺术家必备的素养和能力。
色彩的训练、研究与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的始终,然而在上述诸专业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极有必要适时地进行集中、系统、专门的色彩学习与训练。
《色彩构成》即为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一、关于色彩构成⒈基本概念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依据不同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即为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课就是以训练色彩设计、色彩美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目的,研究、探讨色彩要素的构成原理、基本规律和表现技法的基础课程。
第二节色彩的体系本节对色彩的基本属性、管理分类、混合变化和基本体系进行说明,要求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
一、色彩的三属性色彩分为无彩和有彩两大色系。
无彩色系为无色相感,只有明暗深浅的黑、白、灰系变化。
有彩色系不但有明暗不同,而且有色相和纯度的变化,这种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即为色彩的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