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一、解题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

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

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

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

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

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

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二、概说风景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

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学生默读,参考注释,组织语言)师:每人说一种风光。

你先来。

生:直入云霄的山峰。

生:清澈见底的溪流。

生: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两岸石壁。

生:将要消散的清晨的雾霭。

师:为什么不是清晨刚升起的薄雾?生:这里的“歇”解释为“消散”,所以是“消散的薄雾”。

师:这个“歇”字用得很妙啊。

后面我们还会聊到,这里大家先要记住“歇”的意思。

生: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师:“乱鸣”怎么解释啊?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师:就是这里的叫声起了,那里落了;那里的叫声起了,这里落了。

是这样吗?生(点头):是的。

师:哦。

他说是这样的。

其它同学是怎么认为的?(学生沉默)师(微笑):我们暂时不纠结这个“乱鸣”,就先让它乱着吧。

继续来。

(学生相视而笑)生:快要落山的夕阳。

师:太阳快要落山,你是从哪些字眼上读到的?生:“欲颓”。

师:很不错。

同学们,这里要记一记啊!特别是这个“欲”,以后我们学李白的《行路难》,里面有两句“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中的“欲”就是“将,将要”的意思。

还有一处风景没说,轮到你了。

生:争相跳出水面的鱼。

师:我读出的却是浮在水面的鱼。

生(振振有词):不对,是“争相跳出水面的鱼”,“竞跃”就是这个意思。

师(笑):好吧!我读错了。

但是,你也说得不完美。

生(惊讶):哪里不完美了?师:哪位同学来给他指一指?生:“沉鳞”应该是“水中潜游的鱼”。

师:请你再来完美地说一次。

生:争相跳出水面的潜游的鱼。

师:上面我们聊了书信中的各种山川景象,大家读一句,想一句,把这些风景的画面再现出来。

(学生边读,边想象)师:陶弘景笔下山川之景有什么特点?圈划出文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评价。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文字)生:“美”。

书信开头就说“山川之美”,我觉得这个“美”字概括了山川风景的特点。

(板书“美”)生:我圈画的是“奇”。

作者在文末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板书“奇”)师:作者感叹了什么?生: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师:所以,这个感叹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怎样的,谁再来读一遍?生:自\康乐公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好的,就这么读。

这里的“与”作“欣赏”“领悟”讲。

生:我选择的是“仙都”。

注解里说,“仙都”是指“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不论是高峰,还是清流;不论是两岸石壁,还是青林翠竹;不论是快要落山的夕阳,还是竞相跃出水面的沉潜的鱼……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景致,我觉得配得上“仙居”两个字。

(板书“仙都”)师:陶弘景笔下的山川景色奇美无比,那是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啊。

这样的美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自己读几遍。

(学生朗读)三、欣赏美景师:山川奇美在哪里呢?昨天我在备课的时候,恰好有个老师也问了我这个问题。

屏显资料: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帮我解疑答惑,发现山川之奇美的语言秘密。

请大家沉入语言,用心贴近语言,细读写景的文字,感受山川之美,抓住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评点批注,揭示山川奇美的原因。

师:先来看我的小发现,仅当抛砖引玉。

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屏显文字:【例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评点批注示例】山林一年四季不寂寞。

尤其在林寒涧肃的深秋与万物蛰伏的严冬,林木与丛竹依然青葱翠绿,生机勃发。

(学生思考,动笔批注)师:谁先来分享?好的。

你来。

生:我评点批注的是“高峰入云”。

山峰直插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写出了山峰的奇美。

师:高耸入云的山峰,让人不可思议。

这里的“入”改为“接”与“到”,如何?生:我觉得“接”字不能把山峰高耸的姿态表现出来,味道不够。

师(笑):好一个味道不够!那么,“到”字如何?生:好像没有文言文的味道了。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高峰入云”的情景。

生:山峰被云雾缭绕,山峰周围云烟袅袅。

师:宛如缥缈的仙境吧。

生:这个“入”字还表现出山峰的气势与活力,远比“接”和“到”更有意思。

(板书“活力”)师:总结大家的看法,“入”字给人无限遐想,山峰被云雾缭绕,与天比高,写出山峰永不止息向上的生长状态,表现其气势与生机。

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分享。

生:那我就说“清流见底”吧。

这句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纤尘不染,可以映照山峰、翠竹等自然景物。

师:可以映照自然,还可以映照?生:欣赏自然的人。

师:这说明人与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以亲密接触,“直视无碍”啊。

生:我想说“晓雾将歇”中的“歇”。

作者将晨雾拟人化,晨雾就有了人的情态。

我们可以比较“散”与“歇”的差异,尽管意思没有改变,但是意味截然不同。

师:意味哪里不同了?请具体说说看。

(学生沉默)生:这个我还没想好。

师:这位同学说的话很有意思,她觉得“歇”字上有意味。

人在什么时候想“歇息”?其他同学帮她想一想。

生(恍然大悟):笼罩山林的晨雾可能累了,所以想歇息了。

师:累了便歇息了,来去自由,这样的晨雾怎能说不奇?后一句“猿鸟乱鸣”有人评点欣赏吗?前面有同学说到“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这样的叫声为何算得上“奇美”?(众生沉默)师: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解释,说“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合不合适?生:好像不太对。

我刚才查找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此起彼伏”的意思,里面说“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

如果说猿鸟的叫声这里起来,那里落下,那么猿鸟似乎是在相互唱和,这好像不大可能。

师:猿鸟好像商量好的,是吗?你们先鸣,累了我们再鸣,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在里面?什么叫“乱”?当我们说你在“乱说”“乱写”“乱画”的时候,这个“乱”字怎么解释?生:随意的,任意的。

师:那么,“猿鸟乱鸣”呢?生:这里应该说的是猿鸟的鸣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想鸣叫就鸣叫,想歇息就歇息,想鸣叫一会就鸣叫一会儿,没有约束,自在逍遥。

这才是陶弘景眼中猿鸟的“奇美”之处。

(板书“自由自在”)生:我评点批注“夕日欲颓”。

那是夕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一个“颓”字也赋予夕阳人的情态。

师:平时我们说夕阳快要落山,作者偏说夕日欲颓。

语言陌生,给人新意,我们从文言文炼字上再来推敲“颓”的表达效果。

生:“颓”字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人的“颓废”,给人消沉、疲倦的感受,可能到了傍晚时分太阳劳作一日后已有了倦怠感吧。

师:黄昏日暮时分,一切都将回归寂然,太阳也是这般。

这个“颓”字能给我们带来文字上的想象力。

万物回归沉寂的时候,后半句却一反常态。

大家读这一句!(齐读“沉鳞竞跃”)师:谁批注了这句?生:潜游的鱼跃出水面,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来一幅幅鱼儿腾跃的画面,动感十足。

师:在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在水里的鱼为何“竞跃”?我们不妨来个思维的漫游,想一想可能的原因。

生:鱼儿熬过了一天的酷热,跃出水面来游荡,内心很欢快。

生:因为“夕日欲颓”,也有可能急切地看一看看日薄西山的景色。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嬉戏,玩乐。

师:鱼儿的生活多么欢畅,多么自在,让人好生羡慕!生:太阳落山,沉鱼感应,就像朋友离开,鱼儿们很不舍,想和他打个招呼。

(其余学生发出笑声)师:也不是没有可能啊,万物共情,想象力神奇,令我佩服!生:我点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石壁肯定令作者眼前一亮,沉醉感叹,这样的风光哪里能遇见?师:石壁色彩斑斓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课后可以做一番猜测和研究。

师:如此瑰丽而神奇的山川之景,岂是一个“美”或“奇”字能了得!山川美景,以“仙都”作比,那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奇美、神秘、宁静、祥和、活力、自由,不一而足,人间哪有几处寻?四、体察心语师:面对山川奇美的山川,陶弘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生(众):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师:上课开始时说过,这份书信很特别。

内容上特别,有大量写景的文字。

语言表达上也特别,发现了吗?生:前面都是整齐的“四字句”,结尾的句子字数变了,前后句式参差不齐。

师:句式上整散结合,本文是一篇骈文。

屏显文字:《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

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

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为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答谢中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

师:为何结尾处要改变前文骈文的表达风格,采用散句和长句来表达?生:前面的四字句就像一幅幅山川的画卷,进入陶弘景的眼里和心里,作者既惊喜又激动,所以采用了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

结尾作者要表达感叹了,所以改变了句式。

师:原来调整句式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还有补充的吗?生:长句可以有更丰富的情感。

生:我们以前在别的文章里讲过叙述节奏,这里的语言节奏慢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要抒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读者可以有更多阅读停留的时间。

师:真好!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知识就成为了你的能力。

作者在这里流露了哪些心声?生:赞美山川之美。

(师板书“赞美”)生:表达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与赞赏。

(师板书“喜爱”与“赞赏”)生:感叹谢灵运后没人能欣赏如此奇美的景色了。

师:陶弘景写了如此奇美的山川风景,怎么说只有谢灵运能欣赏?怎么理解?大家前后左右彼此交流看看。

(学生前后左右交流)师(指向前排的一组):安静了,看来有想法了。

你们组说说看。

生:我们认为陶弘景和谢灵运都能欣赏山川美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