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定风波》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儿,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奇妙的感觉跃然纸上,洒脱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强,可轻松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但他们自我意识强,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需要将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苏联教育家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苏轼的诗词。
学生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板书:定风波—苏轼。
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诗词的回顾,产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初步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赏析__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__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播放伴乐,进行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能够在大声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接下来我将引领学生沿着品读、体会、探究、思索的思路进一步解析课文。
1.学生自读小序,我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知道小序中写了作者遇雨的小事,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出示写作背景。
《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3.然后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这时书写板书:旷达。
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交流,同学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语句: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我会顺势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感受到雨很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
顺势书写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
”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
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
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
“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
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
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
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定风波》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__》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__》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定__》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__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__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
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__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5、教学难点: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二、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定__》,结合苏轼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了解苏轼其人,以及从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
在这节课里,我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5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约2分钟):导入新课:同学们,吃大餐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在的酒席上,菜色变化多样,年年新,月月新,但有一道名菜,原材料是猪肉,它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变,而且这道菜总是要人们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菜。
(扣肉)对,就是扣肉,它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研发的一道名菜。
由此可见,苏轼虽然被贬,但在穷困的生活上仍是充满快乐的。
他为什么还能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如何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呢。
现在请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计意图:以东坡肉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对苏轼生平有更多的了解。
同时通过背诵,检查学生对苏轼这首词的掌握,能够复习这首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约5分钟):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我会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读音、节奏,示范朗读技巧。
指导:1、读准字音例如: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2、读出节奏这首词朗读时应采用二二三拍,有些词语应做到抑扬顿挫,文句要有舒缓轻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写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便,更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我披着蓑衣,只管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下片写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向我。
回头望一眼刚才风雨大作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用文字来述说时,尽可能把作者乐观、坦然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环节三(约6分钟):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美读。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字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多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在这个环节里,我仍然是要努力完成美读这个教学目标。
经过环节二的疏通大意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范读,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再各自朗诵,从中请几位学生示范,以便其他学生点评。
最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四(约25分钟):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下的3个问题:(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任”这两个词。
“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风雨”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
“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
“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