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1《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

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

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

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

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2和张小砚聊天,姑娘说:《曾国藩全传》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她说这话的时候,我才看了一半,“血祭”看完了,“野焚”读了一半,“黑雨”还未打开。

我不知道张小砚说的是不是我看的这本《曾国藩全传》,因为在百度上搜索这个书名,你会发现,有多个版本。

我读的这本是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唐浩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另外还有人物传记《曾国藩全传》,作者蒋星德,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为曾氏侄儿的亲笔撰述;岳鑫、张弘编写的《曾国藩全传》包含曾国藩正传》、《曾国藩演义》、《曾国藩逸史》《曾国藩别传》四部,是最大部头的一部,京华出版社出版,价格870元。

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前两套,等读完手头这一套后,可以再买来另一套读。

曾国藩有三点过人之处:曰自律、曰识人、曰驭人。

自律,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

为此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写日记,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学淋淋的自我批评,从点滴之处进行自我约束。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制矣”这是岳飞所言,也是曾氏原则。

作为文武统帅,曾国藩以身作则,“勤”“俭”修身,恪守“慎独”,严守自己的品行,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够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带领一支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队伍。

识人,就是识别人才。

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现在可以买到。

此书据说为面相识人之大成者,虽言过其实,但终究面由心生,生理和心理的相互转化影响是有道理的,此书可以买来一读。

驭人,就是是通过赏罚、教化、交流、共事等方法让人才为我所用,这是一门微妙的学问,值得一生学习。

我曾说过,最美的风景在人的心里。

可以借鉴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识人只有和驭人互相配合才有其意义,只懂其一,不足成事。

识得人才,但是不能为我所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有些人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却不能为我所用,比如左宗棠者,只能顺其发展,取其自然,合理利用,没有必要在这些人身上多费工夫;那些心地醇厚、具备突出才能、同时又可克服的缺点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识别人才后,加以鼓励,加以培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持久,比如李鸿章者。

其实,自律和识人驭人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严于律己,才能耳清目明,识得人才,并让人才聚拢在自己的人格魅力之下,并且驾驭他们为我所用。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3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

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

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4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

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__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有多久没静下来写一封书信了?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说说话了?有多久没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华浮世,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可通过读《曾国藩家书》,我从曾公身上学到不少可贵的品质,最可贵的即是孝悌。

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买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游……在物质与情感方面尽可能满足父母,父母事无小事,其实无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已是足矣。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800字5一向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

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刻来看也十分具有进取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

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

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

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

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这些往往是我们此刻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我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我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并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当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

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

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而他自我更是每一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并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

雷打不动。

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

”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欢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