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评课稿理想的风筝评课稿(7篇)理想的风筝评课稿1《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身患腿疾的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亲切,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
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将“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
教学中,陈老师紧紧围绕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重点抓住相关段落中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引领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逐步感悟“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巧妙的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切入主题,确定了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理想的风筝》。
引出课文内容: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更是我们解开谜团的钥匙。
这样简单的导入,既亲切自然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读目标——关注细节。
教学第二版块是本节课的重点——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品味“笑”,品味“漾”。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抓细节,会品文字了,这也是语文课最重要的,获得顿悟、碰撞、启迪与共鸣。
首先,在笑谈腿疾中品味刘老师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教学中,教师扣住“笑”字,挖掘这“笑”字的背后学生体会到的内涵。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接着,教师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的心里变化中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
其次,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感受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力。
写板书,在别人看来是一个及其平常的动作对于刘老师来说却是那么的困难。
在教学写板书这一件事时,陈老师引导学生用心读读第五节,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动作。
将它们圈画出来。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刘老师的动作。
再而引导学生抓住“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再次,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正所谓意在笔尖,学生静心思考,用心品味,才能真正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在刘老师的心中他在想这只小燕子,多可爱,多自在。
他在想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吗?多快乐,多自由。
在他的眼里,这还仅仅是一只风筝吗?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孩子们准确的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到其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学生“良好语感”正在形成的体现;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切实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2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1. 课件。
2.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
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
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七、说作业安排:写一个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3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出示:问题解决单二、我会读。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支撑急速风筝拄着甩掉转向拉动蹦跳泛起跳跃仰望追赶酸涩旋转漾出抓住(1)指组读词语。
三、我会说。
说说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师生交流: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事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事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教师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追风筝2、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
在回忆刘老师这些动人心弦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出示:(指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魂牵梦绕了30年呢?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随着作者的追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四、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学习小提示:1、小组内自选感动你的故事。
然后自由默读相关的段落,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语: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
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哪个故事打动了你?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1、笑谈腿疾师生交流:①以外貌描写介绍了刘老师的慈祥、忠厚、身有残疾的特点。
②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
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从“笑”这个词我体会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
师: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2、感情朗读:师:你们能透过文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人物,很好。
我觉得无论怎样,一个正常人失去一条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刘老师却是笑着说自己的腿残,是何等的乐观啊!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来说一说?试读——指读——评价——再读。
③刘老师笑得那么自然,说得那么轻松,可同学们听了心里却是酸酸的。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交流: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