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贝卡利亚留下的宝藏
——《论犯罪与刑罚》读书笔记
1404000126 刘美青法1401
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

在写出《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时,贝卡利亚还只是一名26岁的意大利青年,当这本书中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则被广泛传播时,整个欧洲都为之惊叹。

不以任何实在法为基础是贝卡利亚刑法学说的特点,它不是根据任何现存的刑法体系和原则去探求它的精神并解释其条文的,他的学说跳出了当时存在的刑法所限定的框架,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犯罪与刑罚。

他在第47章中总结出了一个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我们从最后的总结出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文章的发展脉络。

刑罚起源于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

1而惩罚权则起源于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交出的最少一部分自由,这也决定了一切除了保护人们自由1参见《论犯罪与刑罚》【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P173
“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

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的惩罚都是擅权而非公正。

这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需要一个能做出终极判决的司法官员对具体事实做出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且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所以不应使用酷刑。

他认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法的权力,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

2贝卡利亚并不认同“法律的精神需要探询”这一观点,他认为一旦采纳了这一公理将使法律的堤坝让位给汹涌的岐见。

因为一旦法律被任意解释,稳定性将荡然无存,法律的威严扫地,与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驰。

但他并不是片面地反对解释法律,法律的含混性使得法律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这样会使人民处于对少数法律解释者的依赖地位而无法掌握自己的自由,这就是贝卡利亚认为法律应该是公开的原因。

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所以贝卡利亚将犯罪分为叛逆罪、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和扰乱公共秩序和公民安宁的犯罪。

虽然一切犯罪包括对私人的犯罪都是在侵犯社会,但是由于侵犯私人的犯罪并非试图直接地毁灭社会,所以他将它们做了区分。

贝卡利亚通过日常生活、几何学等更易理解的对象说明他的逻辑推理思路,进而得出结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着,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它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所以刑罚应该和实施刑罚的方式建立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和持久地达到刑罚的目的。

有的国家将秘密控告合法化,并将其视为必不可少的东西,贝卡2参见《论犯罪与刑罚》P226“第四个结论是: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因为他们不是立
法者。


利亚认为这是制度的软弱造成的。

秘密控告虽然在短期可以起到惊人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人人自危,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并在书中引用孟德斯鸠的话佐证自己的观点——“公开控告是比较适合于共和国的,在那里,公共福利将成为公民的第一愿望。

”同样的,贝卡利亚也不赞同刑讯,在他看来,刑讯必然会造成一种奇怪的后果即无辜者处于比罪犯更坏的境地。

关于刑罚的及时性,书中有这样的论断——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

因为及时的刑罚减轻了捉摸不定给犯人带来的无益而残酷的折磨,且犯罪与刑罚之间的时间隔得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罚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

越是严刑峻法社会的秩序越是井然,这是人们脑中的固有观念。

其实,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

人们只根据已领教的恶果的反复作用来节制自己,而不受未知恶果的影响,所以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

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

3而死刑为了变得有用就必然要求犯罪时常发生从而不断执行死刑,这就意味着它要想是有用的,就应当同时是无用的。

预防犯罪是将犯罪扼杀在摇篮中,将犯罪造成的危害消灭于无形中,自然要比惩罚犯罪更加高明。

但是,应该如何预防犯罪呢?贝卡利亚认为要想“预防犯罪就应该把法律制定得更加明确和通俗,就应该让国家集中全力去保卫这种法律,而不能用丝毫的力量去破坏这些
3参见《论犯罪与刑罚》P826 “对人类心灵产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

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反复的印象。

习惯是一种主宰着一切感知物的王权······”
法律;就应该使法律少为人的某些阶层服务,而让它为人服务;就应该让人畏惧这些法律,而且是让他们仅仅畏惧这些法律”4。

而且知识越是普及,犯罪的预防效果就越好。

司法官员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也是预防犯罪的要求,同时我们应该对美德进行奖励使人们更愿意投身于对犯罪的预防。

初读这本书时,总要反复回顾前文,但是越读越畅快,真的明白了文意时不禁为之击节赞叹。

时代在不断变幻,但法律的精神永存,且在前人的指引下,我们也将不断地走下去。

4参见《论犯罪与刑罚》P12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