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低维材料结构gPPT培训资料
低维材料结构gPPT培训资料
4
一旦原子团中的原子数超过某一临界值,原 子团进一步与其它吸附原子碰撞结合,从而 向着长大方向发展而形成稳定的原子团。含 有临界值原子数的原子团称为临界核,而稳 定的原子团称为稳定的临界核。这就是临界 核的形成。
核形成过程若在均匀相中进行则称为均匀成 核;若在非均匀相或不同相中进行则称为非 均匀成核。
13
12.2.1.2多晶结构
多晶薄膜是通过岛状结构生长起来。由于 各岛的生长方向不同,形成的晶粒不同, 晶粒之间存在交界面,谓之晶界或晶粒间 界
在多晶薄膜中,晶界结构对薄膜的各种物 理、化学性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4
12.2.1.3纤维结构
具有纤维结构的薄膜是其晶粒有择优取向的 薄膜。纤维结构的出现可以在成核阶段、生 长阶段,也可以在退火过程中。
17
12.2.3表面结构
从热力学能量理论分析,薄膜为使其总能量 达到最低,应该保持尽可能小的表面积,即 是应该为理想的平面。
18
12.2.3表面结构
由于原子的表面迁移,在某种程度上,薄膜表 面上的谷被填充,峰被削平,导致薄膜表面面 积不断缩小,表面能逐步被降低。除此之外, 由于吸附原子在表面上扩散迁移,还能使一些 低能晶面得到发展。但是在表面原子扩散作用 下,生长最快的晶面会消耗生长较慢的晶面, 导致薄膜表面粗糙度又进一步增大。
12
12.2 薄膜的结构与缺陷
12.2.1薄膜的组织结构 12.2.1.1非晶态结构或玻璃态结构 非晶态结构是薄膜原子排列的无序结构
在固体薄膜中,原子排列的无序并不是绝 对的“混乱”,而是破坏了有序系统的某 些对称性,形成一种有缺陷、不完整的有 序,即存在短程(在2~3个原子距离内) 有序性,而不存在长程有序性,这就是非 晶态薄膜原子结构的特征。
12.2.2薄膜的晶体结构
在大多数情况下,薄膜中晶粒的晶体结构与同 种块状晶体的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可能是: (1)薄膜中晶粒取向和晶粒大小可能不同于 块状晶体。 (2)薄膜中晶粒的晶格常数也常常不同于块 状晶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 薄膜材料本身的晶格常数与基片的不匹配;另 一个是薄膜中有较大的内应力和表面能,使晶 格发生畸变。
第十二章低维材料结构
本章提要
本章简要介绍薄膜的形成、结构与缺陷、表面 界面、尺寸效应、以及薄膜的附着和内应力等 内容。重点掌握薄膜的组织结构、晶体结构、 表面界面结构、表面点缺陷、以及尺寸效应。
1
薄膜的定义
(1)薄膜是两个几何学平面向所夹的物 质,即在二维空间扩展,呈很薄的形态
(2)薄膜的厚度,其尺寸范围从几个纳 米到几十微米。 ① ≤1μm的膜谓之薄膜 ② >1μm的膜为厚膜
在沟道和连续膜形成阶段,由于核或岛的接高表面曲率区域,即沉积。此 时表面逐渐变得很平滑,使薄膜的总表面自由 能达到最小。
8
12.1.2薄膜形成的理论基础
(1)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成核和毛细作用理 论);
(2)原子聚集理论(统计理论)。
9
12.1.2.1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随着沉积的进行,在沟道中发生二次和三次成 核,当核长大到和沟道边缘接触时,就连接到 薄膜上。结果是大多数沟道被消除,薄膜变为 连续的并含有很多不规则孔洞
7
12.1.1.4连续膜的形成
在沟道和孔洞消除之后,再入射到基片表面上 的气相原子便直接吸附在薄膜上,通过接合而 形成均匀连续膜。通常认为90%或者更多的基 片表面被覆盖,仅有很窄的沟道形式的空洞。 这时薄膜形成进入了连续膜的阶段
5
12.1.1.2岛的长大与结合
(1)岛状阶段 临界稳定核形成后,再捕获其他吸附原子, 或者与入射气相原子相结合使它进一步长大 成为小岛。
(2)结合阶段
随着岛不断长大,岛间距离逐渐减小,最后 相邻小岛可以互相联结合并为一个大岛,这 就是岛的结合
6
12.1.1.3沟道薄膜的形成 在岛接合以后,新岛进一步生长过程中,它 的形状变为圆形的倾向减小。同时在新岛进 一步接合的地方继续发生较大的变形。岛被 拉长,连接成网状结构的薄膜,这种结构遍 布不规则的窄形沟道(出现在岛的接合部)
在玻璃基片上的ZnO压电薄膜是纤维结构薄 膜的典型代表。在这种薄膜中,属于六方晶 系的各个微小晶粒的C轴都垂直于基片表面 而择优取向。
15
12.2.1.4单晶结构
单晶结构薄膜的特征是薄膜中原子排列有序, 制备单晶结构薄膜的难度大,通常采用外延生 长法(薄膜呈单晶状生长)制备薄膜。
外延生长的基本条件: (1)吸附原子必须有较高的表面扩散速率, 这样基片温度和沉积速率就相当重要。 (2)晶格匹配,它是指基片与薄膜材料的结 晶相容性。设基片单晶的晶格常数为a,单晶薄 膜的为b,晶格失配度m=(b-a)/a。m越小,一般 说外延生长就越容易。 (3)基片表面清洁、光滑和化学稳定性好 16
集体
(2)临界核 (3)临界核密度 (4)成核速率:取决于临界核密度,核捕获范围及吸
附原子向临界核运动速度
11
两种成核理论比较:
①两种理论依据的基本概念是相同的,所得到 的成核速率计算公式的形式也相同。所不同之 处是两者使用的能量不同和所用的模型不同。
②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毛细作用理论)适合于 描述大尺寸临界核。因此,对于凝聚自由能较 小的材料或者在过饱和度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沉 淀,这种理论是比较适宜的。 对于小尺寸临界核,则原子聚集理论模型 (统计理论)比较适宜。
2
12.1 薄膜的形成
12.1.1薄膜的形成过程 薄膜形成的顺序为(真空蒸发法):
具有一定能量的原子被基片吸附→形成 小原子团→临界核→小岛→大岛→岛结 合→沟道薄膜→连续薄膜。
3
12.1.1.1临界核的形成
被吸附在基片表面上的气相原子进行扩散 迁移,当原子迁移到基片表面台阶或缺陷 处,便容易停留在该处。在原子迁移过程 中,可能遇到同类原子,相互碰撞而结合 在一起。特别是在表面台阶和缺陷附近, 遇到的几率更大,这样就形成原子团。
基本思想是将一般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凝结 成微液滴的核形成理论应用到薄膜形成过 程中的成核研究。
“凝结成微液滴”意味着在薄膜形成过程中首 先有一个热蒸发原子入射到基片表面后,从 气相到吸附相,再到凝结相的相变过程,称 之为凝结过程。
10
12.1.2.2原子聚集理论(统计理论)
原子聚集理论的基本思路 (1)原子团:把原子团看作是宏观分子,或大分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