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解剖

脑血管解剖


32
33
34
35
36
37
颈内 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大脑动脉环
3
二、脑的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小脑幕以上结构;顶枕沟以前 (大脑前3/5、部分间脑)
来源及分布
椎—基底动脉系:小脑幕以下结构;顶枕沟以后 (大脑后2/5、部分间脑、小脑等)
4
(一)颈内动脉系
1.行程及分段
(1)行程 颅外段(颈段)特点:全长没有任何分支; 起始部呈梭形膨大; 位置深不宜触摸到。 颅内段(5段):岩骨段; 海绵窦段; 膝段; 床突上段; 终段。
颈内动脉
5
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
前床突上段 膝段 岩骨段 海绵窦段 终段
颅外段
6
(2)分段:
岩骨段(C5 段)
颈动脉管外口 进入 海绵窦前 ; 全长大部分行于骨性管道内; 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时形成一个正常环形狭窄。
7
海绵窦段(C4段)
海绵窦内沿颈内动脉沟向前行,略呈“S” 形,从后床突至前 床突,急聚弯向上方,依次穿过海绵窦顶部的硬脑膜和蛛网膜至蛛 网膜下腔,移行膝段。 在海绵窦内,内侧紧贴蝶窦侧壁, 外侧与III、IV、V1、V2、VI 相邻。
椎动脉
25
2.基底动脉
在左、右椎动脉合成后,经脑桥基底沟上行至 脑桥上缘再分 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主要分支和分布:
(1)小脑下前动脉 发出后向外斜行,分布小脑下面的前部。
(2)迷路动脉 很细,伴随第7、8对脑神经入内耳门,供应
内耳 迷路。
(3)脑桥动脉 (4)小脑上动脉
26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迷 脑 桥 动 脉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路 动

基 底 动 脉 的 主 要 分 支
2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脑下前动脉
3.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支,跨越动眼神经上方,饶大脑脚后行跨 至小脑幕上,经胼胝体压部下方进入距状沟分为距状沟动脉和 顶枕动脉。 主要分布脑干、背侧丘脑、下丘脑、外侧膝状体、胼胝体后 半上面、 颞叶的底面和内侧面及枕叶。
脑血管解剖
上海沪东医院 张辉
1
一、脑血管的特点
1.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在 脑底部吻合成Willis环 2.行程弯曲,脑动脉无搏动
3. 脑动脉壁薄
4.大脑的动脉分皮质支和中央支 5. 脑动脉和脑静脉不伴行
2
二个来源 : 二类分支 :
一 个 环:
一对颈内动脉,一对椎动脉 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皮质支和中央支 皮质支→大脑皮质及髓质浅部 中央支→基底核、内囊及间脑 大脑动脉环
28
①小脑上动脉:
分布小脑上部
②脑桥动脉: 分布于脑桥基底部 ③迷路动脉: 分布于内耳
④小脑下前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前部 ⑤小脑下后动脉: 分布小脑下面后部、 延髓后外侧部
29
大脑后动脉
皮质支: 全部枕叶,颞叶 的内侧面和底面 中央支: 分布于背侧丘脑, 内、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底丘脑
大脑后动脉
11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前 交 通 动 脉 脉 络 丛 前 动 脉 后 交 通 动 脉
眼动脉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2
大脑前动 脉
大脑前动脉 中央支: 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皮质支: 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13
中央支,即内侧豆纹动脉,包括: A. 返支(Heubner 动脉),营养壳、 尾状核头及内囊前下部; B. 基底支,供应视交叉和下丘脑。
14
(2)大脑中动脉
1)行程:是颈内动脉的延续,近水平位行向外方, 在前床突附近经, 大脑外侧裂进入大脑外侧沟内,向 外上行于岛叶的表面。
15
16
3)分支
皮质支, 分布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 (前2/3)及岛叶。
中央支,供应壳的大部分、苍白球的外侧段, 内囊前、后肢上2/3及其邻近辐射冠、尾状核 头和体。 此组动脉是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 容易破裂出血,故称为脑出血动脉。
22
枕骨大孔段(V4段) 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内 行一小段,再弯向上 垂直 上行入枕骨大孔; 颅内段(V5段) 入枕骨大孔后,沿延髓腹 侧斜向内上,达延 髓脑桥 沟平面,与对侧的椎动脉 汇合成基底 动脉。
23
(2)分支
脑膜支; 脊髓前、后动脉 ;
延髓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24
椎动脉:脑干、小脑、间脑后部与大脑半球后1/3。 左右椎动脉合为一条基底动脉
17
豆状核纹状体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 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 中央支: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
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出血动脉
18
(3)眼动脉
自C3段发出,沿视神经外下方,经视神经外下方,经视神 经管入眶。
(4)后交通动脉
自C1段发出,水平向后稍向内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5)脉络丛前动脉
30
(三)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位置:脑底,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 2.组成: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 脉末端、 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 3.意义:沟通左、右颈内动脉系; 沟通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 对脑血液的供应的调节和代偿起重要作用。
31
自C1段发出,行于大脑脚与海马旁回钩之间,入侧脑室下
角,形成脉络丛。 分布海马和钩、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球等。 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 发病较多。
19
眼动脉:供应眼球、眼球外肌、泪腺 和眼睑等 前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眼动脉 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为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8
膝段(C3段)
又称虹吸弯,位于前床突附近,从C4段开始向上向后弯曲, 呈“C”形弯曲,故称膝段,此段发出眼动脉。
9
床突上段(C2段)
位于前、后床突假想连线的上方,故称床突上段。位于蛛网膜 下腔脑脊液中,与海绵窦段走行方向相反,由前向后,在视交叉 处的下方弯向后
10
终段(C1段)
指颈内动脉参加willis环的一 段,从C2段z再向上向前弯至分 叉部,形成凸向后的膝状弯曲。 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 从前动脉。
20
脉络丛前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供应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后下部、 大脑脚底后1/3及 苍白球等
21
(二)椎基底动脉
1.椎动脉
在颈根部由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造影常分其为五 段。 (1)分段: 颅外部分4段,横突孔段,横段,寰椎段、枕骨大孔段; 颅内段为1段,颅内段。 横突孔段(V1段) 自第六颈椎到第二颈椎横突孔内上升 的一段; 横段(V2段) 从枢椎横突孔开始向外的一段; 寰椎段(V3段) 从V2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 横突孔为 止的一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