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
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
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
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
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
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2、模范练习:学生互问互答。
3、进一步分析折线变化情况。
(出示表格)
提问:仔细观察折线的变化情况,分成几类?哪三类?
追问:这2条折线,同样是上升,它们有什么不同?下降呢?
4、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在相等的宽度里,同样是上升或是下降,有时是大幅的,有时却是缓慢
的,折线水平,说明数量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