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人类的设计是从石器开始的。
艺术设计的历史是一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一、陶瓷艺术设计彩陶:(1)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2)彩陶在制作上趋于精致,陶土一般经过淘洗,成型后的陶胚坯采用磨光的工艺,并采用红、褐等色进行绘饰,因地区、装饰有所差异。
(3)中国现今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6000年。
陶与瓷:(1)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外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
(2)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结束了上百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3)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相互区别的品种,陶器的材料是粘土,烧造温度低,一般在1200 ℃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瓷器的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补充:唐三彩(简单了解)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器还数被称为“唐三彩”的三彩釉陶器。
它主要采用黄、绿、白三色釉料,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造成淋漓变化、绚丽华滋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还远销到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各地。
制作地点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
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的。
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o左右焙烧。
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青瓷:(1)东汉时青瓷烧造成功。
(2)青在元前指绿色,元后指蓝色。
(3)青瓷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瓷器。
补充:(识记,能叙述即可)从陶器发展到瓷器,经历了漫长的过渡阶段,那就是半瓷质陶器,瓷质陶器远在殷商时代己经出现,至汉代渐趋成熟.原始瓷器施有釉料,釉色青黄,故称“原始青瓷”。
到了六朝,青瓷己经完全成熟取代了铜器和漆器的地位。
六朝的青瓷产地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并且逐渐形成“南秀北雄”的不同风格,正式奠定了南北瓷器两大体系。
六朝青瓷以青瓷鸡头壶和仰覆莲花尊最负盛名。
到了唐代,青瓷以南方浙江的“越窑”为代表,越窑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
白瓷以北方河北的“邢窑”为最佳,邢窑与越窑齐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
唐代瓷器装饰以花卉纹为主,装饰方法繁多。
其中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上釉,这是迈向彩绘装饰的开创性的一步。
青瓷以汝窑、官窑、钧窑、耀州窑和龙泉窑成就最高。
“南青北白”:(1)隋唐时代,中国陶瓷产生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2)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方邢窑的白瓷两大体系和窑厂。
(3)越窑的“千峰翠色”。
六大窑系:北方的定窑、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的青白窑系。
釉下彩:(1)元代最著名的产品是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瓷器都属于釉下彩。
补充:青花和釉里红(简单了解)元代烧成的青花和釉里红,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
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
当釉开始熔融后,火焰呈还原性,烧到最后阶段要成为中性或略带氧化性,此时釉料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发明,所谓釉里红就是釉下彩瓷,先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再盖以透明釉,放置在1200℃-1250℃高温中烧制。
它是受宋代钧窑紫红色釉斑的启发而造的。
(2)纹饰是绘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后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民所以称之为釉下彩。
(青花是釉下彩的主要品种)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
釉上彩:是在以烧成的瓷器釉而上用有色釉料描绘花纹,再入窑烧制。
斗彩: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的结合,一般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
青花:(1)青花是釉下彩的主要品种。
(2)特点:在白瓷胎上用含有金属钻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案烧成后纹饰呈现蓝色。
将中国书画艺术从纸帛的平面上转移到立体的器物上来,成为一种新的视觉欣赏形式,新的艺术载体。
二、青铜器设计青铜:(1)青铜是由自然铜(红铜)与铅、锡等元素的合金。
(2)不同的器物其合金的配比不同,铅锡成分越大青铜越硬脆。
青铜时代:(1)人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称作“青铜时代“。
(2)中国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 年左右就开始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商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生产和铸造规模上宏大,品种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而独树一帜。
(3)青铜重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补充:青铜器的发展(简单了解)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是青铜工艺,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有时根据特殊需要也掺一点铅;加入锡铅以后,熔点降低,硬度增高,容易掌握铸造过程;可以铸造需要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另外熔铸时减少汽孔,使装饰花纹清晰;增加光泽度。
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烹饰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开始使用天然铜制造小件工具和装饰品。
从夏代开始铸造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设计铸造达到了顶峰。
青铜器设计,是我们的祖先继彩陶和黑陶以后,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
奴隶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残酷的阶级统治是青铜器设计的基本特征。
青铜器的设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对青铜器的设计施加着决定性的影响。
又由于商代的统治着尊神重鬼、崇拜祖先,青铜器的设计又充满了神秘和威严的色彩。
如人面方尊、虎食人卤、四羊方尊。
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它们通常以抽象和半抽象的动物纹样为主要装饰。
最突出的是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
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铸鼎。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采用饕餮纹,即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
其他还有夔纹、鸟纹、象纹、鱼纹等,一般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即以兽面纹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形成逐次效果。
图案组织多用单独纹样,并用对称式,显出威严工整的艺术氛围。
青铜器的冶铸方法:陶范法和失蜡法,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尊侯乙尊盘就是采用失蜡法铸造。
青铜器的加工方法:焊接、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宴乐水陆攻战壶。
司母戊鼎:(简单了解)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三、漆、木、玉等器物的设计大漆:(1)大漆是采自漆树上的汁,漆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主要产于长江以南,我国大漆产量占世界90 %以上。
(2)早在7000 年前,在浙江河姆渡时期就发现了一个红漆的木碗;到战国、汉代,漆器制作达到高峰,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使用的家具、用具、乐器、葬具等,全部使用漆器。
雕漆:(1)又称刻漆,雕漆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是利用漆多次涂抹,数十道或上百道漆层后所形成的具有弹性的漆层进行雕刻装饰的一种工艺。
(2)因色彩不同又可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最常见的是剔红。
(3)元代雕漆工艺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艺人,张成和杨茂。
明式家具:(1)在中国家具史上,明代是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明代设计和制造的家具形成独特的风格而被称为“时式家具”。
(2)明式家具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江南一带,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
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上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明式家具特点:(1)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2)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实牢固;(3)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木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4)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肴点睛作用;(5)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
补充:尹定邦编著的《设计学概论》一书中对明式家具的设计特点概括如下:1、注重结构美;2 、注重材质美;3 、注重造型美;4 、注重装饰美.明式家具不止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1)物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美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艺术与科学的密切结合。
(2)工艺美术已有一亿年的发展历史,艺术设计始终与科技设计联系在一起。
如陶器发展是人类经过化学的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的方法;青铜工艺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世界上铜锡的配理方法,很多工艺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展现出来,如汉代的长信红灯、秦代的铜车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