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个体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取决于外在的要求。道 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惩罚与服从取向
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地屈从或逃 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

3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己认 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 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 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②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 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③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一)品德认知判断的发展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 家。 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 研究方法:临床法 ※ 任务范式:对偶故事 ※ 研究结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1
他律期:规则是外部的、是权威的绝对意志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 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
径。
6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 了实证性的研究,在研究中他认为,道德成熟 是一种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 他把研究对象从儿童延伸到少年和青年期,把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适合大龄被试的两 难故事法。通过研究,他制定了一份确定被试 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提出一套自己 的理论,因而使皮亚杰的理论得到扩展。
必须服从外部规则、权威规范
自律期:规则是大伙共同创造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2. 道德发展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 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 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
2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 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 人创造的; ②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 坏,非善即恶; 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 不看主观动机; ④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 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好孩子取向 遵守法律取向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
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 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 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11

Hale Waihona Puke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
公正问题
偷苹果慌忙逃跑,经过一 座腐朽的木桥,桥 断掉进河里。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这是惩罚的报 应 年长儿童:桥断与偷苹果 无关。
年幼儿童属“客观 年幼儿童认为谎言 年幼儿童属“抵罪的惩 责任”类型, 与事实距离 罚”,认为过失 根据结果判 越大,错误 大小与犯规者承 断是非。 越严重。 受的痛苦保持正 年长儿童属“主观 年长儿童看到谎言 比,惩罚与错的 责任”类型 与事实之间 性质无关。 ,用动机的 的欺骗性, 年长儿童属“回报的惩 善恶来判断 蒙蔽性越大 罚”,没有专断 是非。 ,错误越严 性质,要求惩罚 重。 的方式与错误性 质联系起来
年幼儿童属“内在公正”, 自发地把惩罚的权 力委诸于自然界, 认为自然界也服从 成人规定的道德法 则。 年长儿童已通过经验知道 ,对是非的善恶报 应并不一致。事物 内在公正的信仰消 失了。
5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是从儿童能 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童绝对地尊 敬和顺从外在权威。 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岁~10岁)的儿童已不把 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1岁~12岁)儿童的公正观 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9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
,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 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 是正确的。
10
--习俗水平(9-15岁):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 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4
例类
例选
动机与结果
A:某孩子在无意 中打碎十五 只杯子。 B:某孩子为偷吃 而打碎一只 杯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谎言问题
A:看到一条狗象 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师 给了他好分 数,而事实 上没有。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不 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书 的人。
7
道德两难故事法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 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 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 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 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 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 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夜晚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 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8
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