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管理手册(完整版)
6
● 产能分析要点
产能分析主要针对以下个方面:
(1) 产品的制造流程。 (2) 制程中使用的设备(设备负荷能力)。 (3) 产品的总标准时间,每个制程的标准时间(人力负荷能力)。 (4) 材料的准备前置时间。 (5) 生产线及仓库所需要的场所大小(场地负荷能力)。
● 人力负荷分析
(1) 依据计划产量、标准工时计算所需总工时。
执行。
11
7、考核与日常业务
车间工作考核标准(试行)
一、车间调度室工作标准
序号
基本 任务
确保任务与应达到的要求
分数
1 编 制 生 1、根据总计划分解本车间的作业计划 8% 产作业
计划
15% 2、根据工艺部门编制的经济批量表和经 7% 营管理的最佳目的,制定分产品、分零件
的批量标准或生产周期,并在生产中贯彻
实际产能。
5
部门
车床 铣床 磨床 装配
可用机器数
10 8 12 2
决定 1 周计划产能
人员编制 总人数
可用 天数
1
10
5
1
8
5
1
12
5
3
6
5
每天 班数
2 2 2 2
每班 时数 10 10 10 10
毛产能标准 直接工时 1000 800 1200 600
(3)决定有效(可用)的产能: 有效产能是以计划产能为基础,减去因停机和良率所造成标准工时损失。良率损失,包括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报废品的直接工时。
项目
零件一
零件二
标准工时
5 分钟
10 分钟
计划产量
1800 个
1200 个
需要工时
150 小时
200 小时
零件三 12 分钟 600 个 120 小时
总计 27 分钟 3600 个 470 小时
(2) 设定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时间为 10 小时,则其人员需求为: 总量工时÷(每人每天工作时间×每月工作日) ×(1+时间宽松率) 时间宽松率=1-工作时间目标百分比(假设为 90%)=10% 人员需求=470÷(10×6)×(1+10%)=8.6 人
控制。 (2) 采购进度控制:接到物料控制部门人员的请购单后,进行供应商选择、比价、议价、采购、跟催等采购进度控制(包括外发
加工的时间内控制)。 ( 3) 进货检验进度控制:物料进厂后进行检验与试验,遇有异常情况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4) 生产进度控制:生产时的进度,由制造部门管理人员不时反馈给计划部门人员,用以适当调整进度。
3、 加工车间职责分工和订单式生产组织流程
(1) 职责分工: 1) 生产计划与生产准备
车间计划员负责生产计划的制定、跟踪、信息收集,负责生产准备的“料”、“法”项目的准备和确认。
2) 生产调度和现场管理 车间调度员和班组长负责现场作业管控,负责“人”、“机”、“环”项目的准备和确认。
3) 生产统计和绩效考核 车间核算员负责人员出勤、设备利用、材料消耗、工时投入、在制品管理、产量、产值等内容统计与核算,负责工序外协付款
区分
投入控制
人
资材 设备 1、计划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规制工时 作业计划
需求计划 控制措施 设备使用 保养计划 2、进度控制;
负荷率
入库推迟率 设备投产率 3、工时和生产量统计。
工时统计 缺料管理 设备管理
效率
超定额、加班、 人员出勤率
库存周转 故障率 稼动率
(2)要点 项目 方法
1、交付期;2、质量;3、成本;4、安全;5、定员与定额。 1、指导;2、确认;3、帮助。
即 10 台设备 24 小时总产能。
(3)计算生产计划期间,每种机器的每日应生产数。 每种机器设备的总计划生产数÷计划生产日数=每日应生产数
(4)比较现有机器设备生产负荷和产能调整: 每日应生产数小于此机器总产能者,生产计划可执行;每日应生产数大于此种机器总产能者,需要进行产能调整(加班、增补
机器或外协等)。
6、现场管理指标及要点
● 生产进度落后时应采的措施 1) 增加人力或设备: 2) 增加瓶颈工序的人力与设备。 3) 延长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进行双班制或三班制。 4) 改进制造流程:生产技术人员设计一些夹、治具,改善制程,提高效率。 5) 外协加工:将一些工序进行外协加工。 6) 协调出货计划:由销售部门与客户协调,适当延迟交货期。 7) 减少紧急加单:在进度落后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紧急加单。
● 决定产能的步骤 决定产能的步骤可分为以下三步:
(1)1 决定毛产能: 假定所有的机器每周工作 7 天,每天工作 3 班,每班 8 小时且没有任何停机时间,这是生产设备在完全发挥最理想的状态下的最
高生产潜力。毛产能是个理论值,它是个理想值或者可以说是个标准参考值,作为以后计算实际产能的基准。
部门
车床 铣床 磨床 装配
● 设备负荷分析 (1)对机器进行分类:
如车床、铣床、磨床、冲床、钻床等。 (2)计算每种机器的产能负荷:
例: 每小时生产 10 件 每天作业时间=24 小时
7
工作时间目标百分比=90% 时间宽松率=1-工作时间目标百分比=10% 总机数=10 台 开机率=90% 10 台机 24 小时总产能 =每分钟生产量×每天作业时间÷(1+时间宽松率)×机器台数×开机率 =10×24÷(1+10%)×10×90%
● 短期的生产能力调整 当出现临时的加单,生产数量有较大的变动,人力负荷与机器负荷均较为繁重时,调整的方法有:
(1) 加班、两班制或三班制,机器增加开机的台数、开机时间。 (2) 培训员工的熟练操作程度,增加临时性的工人。 (3) 一些利润较低或制程较为简单的可以发外包。
8
● 周生产计划决定后应做的准备 周生计划方案决定后,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准备:
● 生产排程包括的要素 所有的生产排程系统都有一些共通的要素。不管生产计划系统是由人工安排还是由电脑设计,都必须包括:
(1) 工作部门(车间、工段、班组、机器)的种类与名称。 (2) 按从零件到成品的制造顺序。 (3) 制造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 进度控制的步骤 (1) 根据总体计划,安排出月、周生产计划。 (2) 生产准备-物料控制,根据生产计划、BOM 及库存状况分析物料需求,提出请购计划。 (3) 采购部门根据请购计划进行订货,并制定采购进货进度表。
4
5、 生产计划指标及要点
● 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简称产能)是指生产设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产能通常以标准直接工时为单位。 产能分为正常产能和最大产能。 正常产能:指历年业生产设备的平均使用量。 最大产能:指生产设备所产出的最大产量或所能安排的最高负荷量。 超乎产能的工作负荷,将导致拖期并且造成过高的在制品库存标准;反之,太少的工作负荷会造成高的产能差异,成本上升。
● 生产混乱的常见原因 (1) 生产部门没有进行产能分析。 (2) 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与销售部门的销售计划不同步。 (3) 物料计划与生产计划不能协调同步进行。 (4) 物料进度经常延迟或品质经常不良。 (5) 关键性机器设备保养不善,经常有故障,修理时间太长。 (6) 生产过程中品质不稳定,频频出现返工或返修。 (7) 生产进度控制不好,不能与生产计划同步。 (8) 紧急加单或临时取消订单太多,生产计划变更频繁。 (9) 实际生产能力未达到预定的标准生产能力。
部门 车床 铣床 磨床 装配
计划标准工时 100 800 1200 600
决定 1 周有效产能 工作时间目标百分比
80% 95% 85% 90%
良率百分比 90% 80% 90% 85%
有效产能标准直接工时 720 608 918 459
机器生产有机器检修、保养、待料等时间,实际的工作时间达不到计划时间,且生产的产品有不良品,因此有效产能标准直接工时为 1000×80%×90%=720 工时。
的审核和劳保用品发放及其它事务管理。
2
(2)订单式生产组织流程 下流达程定单 接受定单 设计 生产计划
物料分析与请购 物料采购 送货 收发料 制造 零件入库 装配过程
责任单位 顾客 经营部
机械事业部 计划物流部 物控部门(加工车间)
采购部 供应商 物流
3
4、 管理指标及要点
(1)管理指标由人、设备、资材的“投入控制”和“效率”组成
a) 人员:人力负荷是否合理,人员是否符合需求数量。 b) 机器:机器是否够用,其产能是否很快提升,有无其他异常问题。 c) 工模、夹具:是否准备充分,其品质是否有良好。 d) 物料:物料是否准备充分,未准备充分的是否确定能按时归位,其品质是否有异常。 e)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制造流程是否有问题。 f) 品质控制:品质控制方法、规程是否准备,各控制点是否准备妥当。 g) 培训:人员的培训是否到位,是否熟悉本岗位的操作,速度如何,是否会影响生产效率。
10
(4) 生产准备-物料控制,与采购人员根据采购进度计划及进进行跟催。 (5) 检验人员按规程检验物料,有异常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 (6) 在生产前及时备好生产物料,遇有异常及时反馈给生产准备-物料控制人员。 (7) 生产调度按计划控制产能,并将生产进度不断反馈给计划人员。
● 进度控制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事务进度控制:从接到客户后,进行销货计划的协调、生产计划的编排、物料的分析、物料的请购、物料的订购等事务进度
生产车间管理手册
制定部门:加工车间
目录
1、 公司成长和管理点变化…………………………………………………………………………………………1 2、 车间人员职责……………………………………………………………………………………………………1 3、 加工车间职责分工和订单式生产组织流程……………………………………………………………………1 4、 管理指标及要点…………………………………………………………………………………………………4 5、 生产计划指标及要点……………………………………………………………………………………………5 6、 现场管理指标及要点……………………………………………………………………………………………11 7、 考核与日常业务…………………………………………………………………………………………………12 附件: 1、车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2、班组工作条例 3、岗位职责 4、表单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