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2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1)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2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1)

专题28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

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预计2018年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考向一抒情方式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

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绢。

②入手:到手。

③春风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

④吾土:故乡。

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在抒情上的手法。

【答案】此曲在抒情上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作者写他乡之美,所写景色愈美,愈反衬作者的思乡之烈,归心之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白抒情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其次,要结合这首元曲来具体分析。

考生分析该元曲内容可知,上半部分写风光美丽,但下半部分的“终非吾土”一句点明作者身在异乡,所以曲中写的虽是“乐景”,抒发的却是“悲情”。

名师点睛四种常见的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

诗(词)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方法。

2.借事抒情。

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通常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3.托物言志。

诗(词)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词)中的物一般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第1题中,李诗中展现的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载体。

4.咏史抒怀。

借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考向二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简析首联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群山中一抹而过,以此传达了诗人骑马行进于山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

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

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答案】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

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

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

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

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名师点睛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

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

如第2题中,根据注解可知,“簪弁”指官员身上的服饰;根据上文,“荷衣”应该是农人的衣服。

这样就可判断二者分别指代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

这属于具体代抽象。

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

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

如第1题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考向三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月陵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案】该句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淙淙的泉水声在宁静的月夜响起更突出了月夜之寂静。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林下泉声静自来”,营造了月夜静幽的氛围,而淙淙的泉水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宁静,所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出运用的反衬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运用该表现手法所起到的效果。

名师点睛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

如第2题。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如第1题的第二首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4.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5.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7.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8.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作者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考向四谋篇布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承上启下。

“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名师点睛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1.开门见山。

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

在诗歌结尾处,才点明中心主题。

也叫“篇末点题”。

3.承上启下。

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承接上面的,同时又引起下面的。

如上题中的“春半如秋意转迷”一句。

4.情景分写。

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如杜甫的《登高》,该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5.情景合写。

即情景交融,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该诗前两联可谓景中含情,后两联可谓情中有景。

6.小中见大。

即通过描写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7.画龙点睛。

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8.起承转合。

所谓“起”即开头,“承”即紧承上文,“转”即意思的转折,“合”即全文的结束。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