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报告卡的填写和报告程序
一、死因监测的目的
了解居民病伤死亡水平,确定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以掌握居民期望寿命;
为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提供依据等
二、工作依据
《云南省卫生监测工作方案》
《关于使用<出生医学死亡证明书>、<医学死亡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统发[1992]第一号文件)
三、职责分工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以上医疗单位对在本院(包括下属分院、医疗点)正常死亡的,必须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在7日内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容填写要完整、准确;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医院)及时做好登记不全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医院外(家中、途中等)正常死亡居民的入户调查工作,准确、完整填写《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按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做好《死亡证》的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管理。
四、调查对象、内容
死因调查一般宜在死后一个月内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家属回忆错误或有关医院诊疗资料销毁、遗失。
1.调查对象:
具有辖区常住户籍的居民,属于登记和统计对象,无常住户籍的流动人口,属于登记对象不属于统计对象。
2.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死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常住户口地址、生前工作单位、死亡时间、地点、家属姓名、地址等。
――既往史:死者生前患过的主要疾病、发病距死亡时间间隔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现病史:死者生前发病的主要症状、体征,包括起病缓急、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是否有并发症或继发症、是否后遗症,疾病的演变及治疗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现病史要重点询问。
――生活史:死者生前的饮食习惯、烟酒嗜好、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
五、《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如工人中的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电镀工、炊事员……等;
常住户口地址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室,农村要填写到行政村、组等
生前工作单位是指死者在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那个单位
出生日期与死亡日期按照公历填写年、月、日,如按阴历的,则推迟1个月计算;
实足年龄按照周岁计算,未满1周岁按月、日计算,未满1日按小时、分钟计算。
a未满1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以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小时;
b 死亡时已过生日,实足年龄 = 死亡日期–出生日期
c 死亡时未过生日,实足年龄 = 死亡日期–出生日期– 1;
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应填写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和其他情况的直系亲属或者同事、邻居的姓名;
住址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具体住址或工作单位,如有电话号码应尽量填写,以便于联系。
14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父、母的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
按照选择式填写的项目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死者生前上述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及最高诊断依据,对于这些项目,必须在列出的几种情况中与死者情况符合的一种上打勾。
注意年龄与婚姻、文化、职业逻辑关系
注意年龄、性别与疾病关系
注意疾病与诊断单位、诊断依据的关系
第1部分死因填写注意事项
(a)行至少填写一个疾病;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不要填写各种衰竭情况;
(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
一行填写一个疾病;
各行之间为(c)--(b)-- (a),逻辑顺序成立
每个疾病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尽量填写;
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 ;
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一般指死者第I部分报告的疾病最高诊断单位,选最高一级医疗单位,并打“√”;如某死者患肝癌,曾在市级医院诊断治疗,后又在省级医院诊断治疗,应在省级一栏打“√”;注意:针对第I部分死因而言,且是针对死者生前疾病就诊情况,从目前情况看错的最多。
死者生前和上述疾病的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中选择并打“√”,如同一种病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病理”指从人体内摄取的组织进行切片诊断,“临床 + 理化”包括三大常规的化验、X光拍片、胸透、CT、B超、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临床”指望、闻、问、切;注意:针对第I 部分死因而言,且是针对死者生前疾病就诊情况
证明书背面的调查项目
这部分由医生填写死者生前的病史及症状体征,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下来,以便统计人员据此做出死因判断。
1.诊断明确的疾病:致死疾病的全称、发病或诊断时间、最高诊断单位、诊断依据,
2.未明确诊断的疾病:记录症状体征、发病急缓、辅助检查、治疗效果、家族史、职业史、生活习俗等
3.还应记录死者生前与致死疾病无直接关系但对死亡有影响的情况和疾病。
常见死因填写错误
"死亡报告卡中只填写临死前的表现,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昏迷、休克、内出血,而未进一步追根填写死亡原因;
"未经调查核实,填写“老衰、病亡、猝死、暴死、来院已死、死因不明”等;
#死亡报告卡中只填写某一综合的症状群,如:尿毒症、败血症、酸中毒、早产、窒息、肝硬化、肺心病等,而未追溯到根本疾病的情况;
#只填写全身性疾病情况,如:高血压、风湿热、动脉硬化等,而未报告与之相联系的具有特异性的疾病情况;
#填报肿瘤未明确良性或恶性、原发或继发、部位者,如肠癌,子宫癌,上消化道肿瘤应明确部位。
#填报未特指的心脏病,未特指的先天异常,未特指疾病的孕产妇死亡;
#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而未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者,如颅脑损伤、车祸、中毒、窒息。
#死亡报告卡正面填写的情况与反面情况调查记录不符者;填写的疾病或情况与性别、年龄以及调查记录描述有逻辑疑问或不相符。
#疾病顺序问题:颠倒顺序、顺序混乱甚至根本没有顺序、同一行填写了多个疾病诊断。
例1:某县农民男,62岁,赶集途中沿铁道上行走,意外被行驶的火车撞倒,头颅骨骨折,颅内出血导致死亡。
该死者生前有慢支史15年。
n正确填写:
nⅠa颅内出血
b头颅骨骨折
c 铁道上行走意外被火车撞倒(v05.1)
Ⅱ 慢性支气管炎
n错误填写:
Ⅰa 头颅骨骨折
b 颅内出血
c 车祸(v99)
Ⅱ 慢性支气管炎
n例子:某男,25岁,骑电瓶车上班,横穿马路时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肋骨骨折、肝脏破裂死亡。
n正确填写:
na:肝脏破裂
nb:肋骨骨折
nC:骑电瓶车横穿马路时意外与货车相撞
n要指明具体地点:大地点、小场所,是否意外
n例子:某男,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跌落,导致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正确填写:
a: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b: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意外跌落
n例子:某男,从家中的椅子上意外跌落,导致股骨骨折,长期卧床,并发坠积性肺炎,死亡。
正确填写
a:长期卧床导致坠积性肺炎
b:股骨骨折
C:在家中椅子上意外跌落
n跌倒与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而导致跌倒,则归类到疾病中去。
非疾病发作的跌倒,则归类到伤害。
n例子:某男,有高血压史20年,突发脑出血,从家中椅子上跌落,死亡。
正确填写错误填写:
I a:脑出血I a:脑出血
b:高血压b:从家中椅子意外跌落
II II高血压
跌倒-脑出血,是跌倒引起的脑出血,还是脑出血引起的跌倒?
n某男,有高血压史20年,从家中椅子上跌落,导致脑出血,死亡。
正确填写错误填写:
I a:创伤性脑出血I a:脑出血
b:从家中椅子意外跌 b:高血压落
II高血压
n应报告自杀的形式(例如:上吊、投河、跳楼、服毒等);
n还需进一步调查造成自杀的原因(例如:家庭矛盾、身患重病、恋爱等)。
n自杀场所
n例:I a)颅骨骨折
n b)在家里跳楼
n c)身患疾病
nⅡ肝癌
服毒自杀:写明毒物种类,场所
n(a)服毒自杀
修改
nI (a)有机磷农药中毒
n ( b )因忍受不了恶性肿瘤痛苦而在家服毒自杀
nⅡ肝癌
例2:某市居民女性58岁,20年前曾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硬化15年,死于肝昏迷,该死者曾患有慢性肾炎5年。
n正确填写:错误填写:
Ⅰa 肝昏迷Ⅰa肝昏迷
b 肝硬化 15年 b 肝硬化
c 乙型病毒性肝炎 20年 c
Ⅱ 慢性肾炎Ⅱ 慢性肾炎
例3:某市居民男性70岁,有高血压病史20年,5年前在市第一医院CT诊断为脑溢血,引起偏瘫,卧床4年,引起褥疮感染,死于败血症。
正确填写:错误填写:
nⅠa 褥疮感染引起败血症Ⅰa 脑溢血
n b 偏瘫 4年 b 偏瘫
n c 脑溢血 5年 c 高血压
n d 高血压 20年
例4:某男,78岁,长期咳嗽咳痰,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肺气肿8年。
5年前去人民医院检查发现有肺心病,经治疗后好转。
此后病情反复,现病情加重,出现下肢水肿,端坐呼吸,心力衰竭,死亡
n正确填写:错误填写:
nⅠa 肺心病5年Ⅰa 心力衰竭
n b 肺气肿8年 b
n c 慢支20年 c
六、质量控制要求
诊断不明占死亡的比例在3%~8%之间;总死亡率:城市>5‰,农村>6‰;婴儿死亡率≥5‰;婴儿死亡数≥妇幼机构上报的数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10 ‰以上;漏报率<5%;死因顺位与同一类地区基本相似;无逻辑错误,编码准确率> 95%;卡片填写完整率\准确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