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与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3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
”科学课程改革深层次地挖掘了小学科学的教学价值,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地位。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跳出知识本位,注重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点谈一下小学科学课堂在教学创新方面的体现:
一、创设情境引发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助手,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
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较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按照老师提出的思路解决问题更为可贵。
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教学开始,教师播放一段电磁起重机工作时的视频,讲到:“在搬运废旧钢铁时,经常会用到电磁起重机,有的电磁起重机一次能搬运几吨重的废钢铁。
看到这情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惊奇之余,就会纷纷质疑:“电磁起重机的磁力为什么会这样大呢?”“电磁起重机的磁力大小和什么
因素有关呢?”等等。
教师可以相机引导:“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电磁铁》的内容,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就会猜测:“我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线圈圈数有关。
”“我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电池节数有关。
”等等。
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质疑,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学为主体师为主导,引领学生有效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如何才能教的方便、教得精彩,而是应更多地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感受,我会提出什么问题,我需要什么帮助等等。
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焦点。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索式实验,给学生操作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
学生自己去实验、去发现问题、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索的组织者、引导者。
例如:教学《给冷水加热》一课,学生提出猜测:“放入热水中的冷水袋先沉后浮,可能和水的体积、重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就会说:“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师相机问道:“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商定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又会说道:“各组同学都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实验之前,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注
意什么?”学生提出后,教师点拨并作以补充,然后各组进行实验验证。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启发、引导、矫正、补充等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三、总结方法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课外探究
《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解决问题后,仍要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也就是课内探究的在继续——课外探究。
通过在课堂中教师引领下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探究方法和经验。
课上提出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解决,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二)》一课,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的关系。
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地磁铁的磁力大小呢?”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是:“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可能和电池节数、铁芯粗细长短、导线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等等。
”教师说:“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线圈圈数和电池节数。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根据上节课的方法,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电池节数的关系。
另外的几个因素,需要同学们根据这两节课总结的探究方法,利用课外的时间继续探究。
”这样达到了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对课堂中已学的探究方法进行总结,并学以致用,达到了探究的延续性。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课堂教学”这个永恒话题崭新的内涵。
科学教学仅仅“传授知识”显然是大大落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做到了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重组
教学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封闭性,树立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程序方法行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新的创意和新的提高。
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学会自主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发现的新问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