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与禁忌证
心肺复苏的原理是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通气替代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的形式形成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适应证
心肺复苏术用于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患者的急救。
禁忌证
对于抢救危重患者暂无特殊禁忌证。
操作前准备
准备的物品包括:除颤仪、除颤电极片、球囊面罩、硬质背板。
操作体位要求
使患者仰卧,救治者应位于患者右侧。
操作方法与程序
1. 评估
说明
(1) 评估现场环境:发现患者倒地(或意识障碍),首先要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2) 判断意识是否丧失:立即评估患者意识状况,拍打或摇动患者双肩,同时在患者双侧耳廓部大声呼唤“你怎么了”“你还好吗”,看患者能否回应。
(3) 启动EMS:如果患者没有意识,立即呼叫他人或拨打120。
2. 判断
说明: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诊断要点。
(1) 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1) 颈总动脉位于甲状旁沟内,检查时,首先用示指和中指触摸到甲状软骨,向外滑到甲状旁沟内即可。
2) 5 s以上10 s以内的时间判断,如未触及大动脉搏动,立即进行心外按压。
(2) 判断有无呼吸
1) 检查者耳廓靠近患者口鼻部,感觉有无气流呼出,同时眼睛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检查时间5 s以上10 s以内。
2) 心跳停止者大多呼吸也随即停止,偶有异常或不规则呼吸。
3. 胸外心脏按压
说明:通过按压时使胸骨下陷,造成胸腔压力升高或心脏直接受压,促使心腔内的血液流动,在心脏瓣膜作用下,构成人工循环。
已证明是抢救心跳停止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1) 体位: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胸廓,背部垫硬质背板或将患者置于地面。
(2) 确定按压部位:患者平卧时双侧乳头连线中点(即胸骨体中、下1/ 3交界处),或操作者先用手指触及肋弓下缘,滑至中线剑突处向上2个横指,即为按压部位。
(3) 方法:术者按压手法是双手掌重叠,掌根置于按压点,手指交叉,指尖翘起。
肩、肘、腕成一直线,与胸骨垂直下压,随即松开,放松时双手不应离开胸壁。
按压力度应使胸骨下陷5~6 cm,频率100~120次/分。
无论单人还是双人操作,按压与呼吸次数之比均为30:2。
(4) 人工通气
1) 开放气道:昏迷后舌根后坠,造成气道梗阻。
首先开放气道,才能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
其基本方法是压额抬颏法,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仰,颏部向前抬起。
创伤患者若有颈椎损伤,不宜扳动颈部,可改用托颌法,向前托起下颌而保持头部相对固定。
若口腔咽部有异物或呕吐物,应直接用手指伸进去予以清除,如假牙、泥沙、呕吐物、黏液等。
2) 球囊面罩通气:利用带呼吸球囊的面罩进行人工通气方便有效,一手托起下颌,3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捏皮球。
吹气时观察胸廓是否起伏,使患者胸部起伏为有效。
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例为2:30。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中断胸外心脏按压。
如有中断,则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 s。
(2) 在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应进行人工通气。
4. 电除颤
说明:心室颤动处理,在进行上述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通气的同时,迅速建立心电监护,准备好电除颤仪。
电除颤步骤如下
1) 打开除颤仪。
2) 患者仰卧,暴露胸部。
3) 安放电极片:两个电极片分别置于心底部(右侧锁骨中线第2-3肋间)和心尖部(左侧腋前线第4-5肋间),电极片应紧贴皮肤。
4) 除颤器充电:能量选择,双相波非同步200 J(焦耳),充电结束后除颤仪会有报警声提示。
5) 除颤前务必叮嘱所有人离开患者。
6) 除颤:按放电按钮即可,放电时可见患者躯体弹跳。
7) 电除颤结束后,立即进行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
注意事项:电除颤结束后,不要立即评估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心跳,而是应立即进行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后再进行评估。
5. 再次评估
说明:再判断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
操作中注意事项
1. 发现患者倒地(或意识障碍),首先要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评估患者是否有意识。
如现场环境不安全(如触电、溺水、车祸现场等),应使患者脱离危险环境,避免抢救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
2. 评估患者是否呼吸心跳停止,脉搏是否消失,判断时间5 s以上、1 0 s以内。
一旦未能触及大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切不可因为反复测听血压、等候心电图检查等而错过最宝贵的抢救时机。
3. 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
(1) 按压不宜过重或过轻,过重可导致骨折、脏器破裂、过轻影响按压效果,以胸骨下陷5~6 cm为宜。
(2) 按压频率不能过快或过慢,以100~120次/分为宜。
(3) 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中断胸外心脏按压。
如有中断,则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0 s。
4. 人工通气注意事项
(1)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通气时以看到胸廓起伏为有效。
(2) 在未建立高级气道之前,心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
5. 电除颤结束后,不要立即评估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心跳,而是应立即进行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后再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