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材分析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坚强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章中想象、联想,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1 朗读法2 品读法3 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汪国真的诗渲染气氛导入对生命的感悟。
出示关于冰心的简单介绍,重点在其作品主题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í)2. 选几位同学范读课文(看多媒体图片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1 理清行文思路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
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1 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教师总结: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 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1). 话说“一江春水”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2).默读课文“一江春水”: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A 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 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3)话说“一棵小树”默读“一棵小树”,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A 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B 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五、把握主题1.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并把握本文主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生命像什么……”?进一步领悟生命的含义。
3.齐读:再次回扣文本感悟生命的意义。
生命像一江奔腾不息的春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获得新生的力量;生命像一棵顽强生长的小树,只有历经风雨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4.以汪国真的诗结束本课。
呼应本课导语。
六、板书设计谈生命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谈生命》教材分析《谈生命》是冰心老人写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美文。
全文仅有一长段,但语言简练,比喻生动,哲思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
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九年级学生,应该能与课文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并能从中受到启迪,获得体验。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但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难点。
由于文中"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比喻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哲理深邃的语句也十分丰富。
因此,我把品味精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难点。
《谈生命》效果分析《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
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
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生命感悟和认识的三句话,并以这三句话为依据,把文章划分为四层。
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学生只要用心读,这四句话并不难找。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
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请你尝试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说的“术语”,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等。
结构手法:照应、过渡、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
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在发现中,点评中深入学习课文,学习散文多种多样的表达,学习散文语言的精美。
第三个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谈生命》教学反思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关注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才能激活整个课堂,迎来教室里的星光灿烂。
一、关注阅读教学的新策略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新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
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
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
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在解读文字“生命是一江春水”这一部分,理解了生命的状态和过程的基础上,采用了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师适时点拨,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小组学习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关注学生情感的新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激活课堂,就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在导入部分,把学生置于广袤的沙漠,激起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唤起他们对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
在讲读“生命是一江春水”这一部分时,通过分析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有情感激越,有心平气和,在不断变化的情感体验中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
在领悟了冰心老人笔下的生命之后,要求同学们采用“生命象……”的句式,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独到见解,讲练结合,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组织能力。
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课堂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关注知识体系的新建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了一些新的东西。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发展。
从课堂设计看,在品味关键语句和课外延伸这两个环节中,旨在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实现目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怎样达到让语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谈生命》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