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浅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
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
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
本质。
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
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
法活下来。
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
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
”
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
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三、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记疑”
生物课内容新颖,形象具体,生动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特点,发挥其优势,指导学生读书、预习,学会看书、提问。
如在预习“排泄”一章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应在书上作一记号,上课时注意
老师的演示、解释和分析,从而深刻地理解肾脏的功能。
例:预习“脊髓和脊神经”时,可归纳成这些问题:脊髓位于哪里?图iv—72“脊髓的一段”,弄清脊髓的结构。
如何证明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如何证明脊髓具有传导的功能?脊神经由什么组成?共有多少对?分布在哪里?等等。
四、教师指导听课,学生学会思辨
要让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神情专注地沿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从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诱导。
一要专注教学目标;二要抓住教学重点;三要掌握基本观点;四要重视科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这节时,教学目标是: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掌握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通过实验和实习,培养动手能力。
生物课本中贯穿着许多辨证唯物主义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如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观点,以及生物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观点。
例如在《循环系统》一章的教学中,注意教师如何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别是毛细血管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在讲“心脏”这节时,就应该学习教师分析结构的方法,去考虑心脏的结构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并且学会联系功能去记忆其生物体的各种结构,就非常容易而且又不易遗忘。
大纲中所规定的“科学方法训练”,包括“使学生了解一般科学
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使学生初步学会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两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做一些实验,讲一点生物科学发现史和科
学家的小故事,常常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为了使
学生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地思维。
因此在听课时,应该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些去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三、教师指导实验,学生学会动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
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细心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生物实验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验中要精心设计观察步骤,认真操作。
学生在实验中还要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注意教师是如何演示操作的。
学生更要注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作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方法。
要注意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实验中每种仪器和药品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材料和仪器?以
此来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及时写出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是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进一步掌握实验技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还可检查学生的实验质量,学生实验中一定要及时填写好。
实验报告多包括绘图(或填图)和练习两部分。
绘图时一定要照实物用铅笔画,不可抄袭课本上现成的图。
填图和练习也要经过思考再做,不可照抄课本。
如在观察
心脏的结构时,可分四步进行:(1)观察心脏有几个腔,这几个腔上下是否相通?左右是否相通?(2)观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各有几条?(3)观察心脏的哪些部位有瓣膜,用水从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灌进去,看看水都从哪里流出来,想一想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
(4)用手捏捏心脏四个腔的壁,看看哪些壁厚,哪些壁薄,想一想为什么。
四、教师指导复习,学生学会运用
我们有一部分同学,在听老师讲课时,好象都听懂了;翻开课本看看,好象也全明白了;考试时把书本一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会复习。
复习应分几步进行:
1、尝试回忆。
就是在课后复习时,先不忙看教科书,做作业,首先静静地坐下来,仔细地按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的内容回忆一遍,一边回忆,一边在纸上将要点记下来。
能回忆出来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回忆不出的,常常是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应该马上翻开书,对着笔记好好将这部分内容看一看,将它弄懂来。
2、认真阅读教科书。
教科书是国家教委组织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中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的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
非常精炼、严谨和深刻,是一般的学习参考书无法替代的,所以课后复习时应认真钻研教科书。
看教科书时,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最好边看边想边写,也就是说在看书的时候,要动脑筋,将概念、原理和要点勾划出来,并可将主要内容用尽可能少的字将它概括出来,写在空白处。
3、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考试卷,对教师来说,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对学生个别辅导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用来复习和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加以弥补和提高。
所以,学生若是抄作业或考试时舞弊,就会反馈给教师错误的信息,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而对学生本人害处更大,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使老师的个别辅导失去了针对性,骗了老师更骗了自己。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坚持对学生的预习、听课、实验、复习诸方面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将终生受益。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
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
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
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
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
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
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愿同行们用心探索,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在生物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