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状态下船舶所有权的确定
摘要:在实务中,由于运输经营资质、船舶登记管理规定和民间投资等情况的影响,共有关系中的所有共有人并不全部登记在船舶国籍证书注明的船舶所有人之列,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隐名”共有人。
对于“隐名”共有人是否界定为船舶所有人,应当从法律对于航船所有人的界定和船舶登记公示属性两方面进行判断。
关键词:共有;船舶所有权;登记
在有些情况下,共有人虽然没有在船舶登记机关登记为所有人,但是与登记在册的所有人签有船舶共有协议,以法律书面合同的形式固定了所有权的比例;还有一些是以投资形式隐藏在某一所有人名下。
对于存在“隐名”共有人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船舶所有人的问题,实务中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一,从海商法关于对船舶所有权和船舶共有权制度的规定来看,“登记”是证明船舶所有权和船舶共有权的一个法定证据,未登记的共有人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船舶所有人;其二,确认共有权时并不是只能以登记为唯一确权依据,因为登记的法律功效只是“不得对抗第三人”,并不意味着登记名义人为该物权的唯一所有权人,在其内部完全存在共有权利人的可能。
对于“隐名”共有人是否界定为船舶所有人,我们认为,应当结合法律对于船舶所有人的界定以及船舶登记公示属性两方面进行判断。
一、法律对于船舶所有人的界定
各国海商法及国际公约中对于船舶所有人的界定,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其一,以登记界定船舶所有人,即船舶所有人是在船舶登记簿
上登记为所有人的人。
若采用以登记上记载的所有人作为船舶所有人的界定方式,对于船舶所有人的辨别首先应依据船舶登记簿上对船舶所有人的记载进行判断,未记载在船舶登记簿上的则不是船舶所有人。
其二,以实际拥有所有权界定船舶所有人,即船舶所有人是对船舶具有所有权的人。
若采用此种方式则应当以对船舶具有所有权为依据,实际拥有船舶所有权的人即为船舶所有人。
而登记上的船舶所有人仅为认定船舶所有人的证据,若不存在船舶所有权登记则以实际上对船舶的控制和支配判断是否拥有船舶所有权。
其三,在某些特殊领域内将船舶所有人作扩大解释。
我国海商法中并没有对船舶所有人的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因此,采用以在船舶登记簿上登记为所有人的标准直接认定船舶所有人缺乏法律依据。
二、船舶登记的公示属性
“物权的公示,指物权享有与变动的可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外部表现方式。
”[1]“物权公示之原则,为关于物权变动公示之原则。
现代各国法制就不动产、动产分别以登记及交付(占有)为其公示方法。
”[2]法律确立的物权变动必须公示的原则,即是所谓的“公示原则”。
各国建立的物权公示制度,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权公示的方法,二是物权公示的效力。
各国普遍采用的物权公示方法是登记与交付。
一般来说,不动产的公示方法为登记,而交付则主要用作动产的公示方法。
船舶作为特殊的动产,各国普遍也是采用登记作为其公示方法。
关于物权公示的效力,主要有公示对抗要件主义、公示成立要件主义与折衷主义。
由于船舶的公示方法为登记,船舶登记的效力派生出了登记对抗主义与登记成立主义。
登记成立主义,即登记为船舶所有权变动的构成要件, 船舶所有权经登记后发生变动。
登记上记载的所有人亦是船舶所有人认定的唯一标准, 具有不可推翻性。
即使有证据证明登记所有人并非为真正所有人也必须根据相应的程序变更错误登记的事项。
登记对抗主义,即登记为船舶所有权变动的对抗要件, 船舶所有权因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发生转移的效力, 未经登记, 船舶所有权不能对抗第三人。
即未经登记, 当事人不能向第三人主张船舶所有权变动。
对于登记的事项第三人也只能信赖不存在与公示所表现出的权利相反的权利, 而不能信赖存在与公示一致的权利。
而只有当登记的形式上和实质上船舶所有权变动一致时, 才对第三人产生绝对效力。
登记仅仅是确定船舶所有人的初步证据, 登记上的记载内容可以被其他证据所推翻。
我国对于船舶登记采用的做法是登记对抗主义。
“依此主义,当事人一旦形成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即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只是在未依法进行公示前,不具社会的公信力,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善意第三人可以当事人没有进行公示为由,而否认其物权变动的效果。
”[3]在发生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时,如果没有进行登记,则仅在当事人双方之间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而对于第三人,则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因此,登记不能成为船舶所有人认定的唯一标准,还应当考虑登记对抗的范围和实际所有权的情况。
存在大量“隐名”共有人的情况下,不能仅依据船舶登记上记载的所有人来认定船舶所有人,登记仅仅是对抗第三人,但不排除内部关系上存在共有人的情况。
在与登记的所有人签有船舶共有协议的情况下,应当认定其具有船舶所有人的地位。
在没有登记在册也没有与登记所有签有协议的情况下,也需要对船舶实际所有的情况进行分析来认定船舶所有人。
参考文献:
[1]李海.船舶物权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78-79.
[2]李志文.论船舶所有人的识别[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0,(15).
[3]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