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周弘把自己培养聋哑女儿成为女大学生的经验升华为一种教育思想即“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由此诞生,逐渐推广到学校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中。

其实早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就有了赏识教育的影子。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愚教于乐”的原则。

怎么让孩子们“学中乐,乐中学”呢?一个重要的做法是赏识。

赏识可以让孩子获得尊重,得到鼓舞,增强自信,以快乐的心情投入新的学习中去。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也指出:“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

”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意义在于赏识孩子,使孩子欢欣鼓舞,这样就能不断有长进。

赏识教育是有理论依据的,主要的依据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试图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

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尊重需要。

只有满足了人的最本质的需要,得到了别人的尊重、理解与信任,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孩子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不断地被激励,就会越来越优秀,就会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我觉得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

学会赏识,首先要学会爱,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

教师要怀有“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的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思想角度来确定自己的教育行为。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

学会赏识,首先要学会爱。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教师教学的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赏识教育的方式是激励。

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以赏识为先导,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量,激发受教育者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

所以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激励、相互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来
1. 于平凡生活中捕捉赏识教育素材。

教师要“有意”地发现、寻找、创设“有情”情境。

有的同学有进步,让全班同学每人送给他一句鼓励的话语,激励他更加发愤。

有的同学过生日,全班同学一起为他唱曲生日歌,并送给他一句生日祝福,让全班同学的美好祝愿和真诚友谊时时激励着他前进。

有的同学家里有了困难,让同学们每人帮他做一件事,伸出援助之手,让他感到大家庭的温暖。

只要教师有心,这样的赏识素材随处可寻!
2.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当学生表现超过平时水平时,给予积分卡奖励,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3.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
班集体的活动是班级的生命。

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4. 更新家长观念,共同实施赏识教育
引导家长用赏识的目光发掘自己孩子的优点,学会表扬、鼓励自己的孩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拧在一起,形成共教合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可行办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东西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这种赏识就是一种肯定,一种认可,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希望我也能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管理方式,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希望班级能越来越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