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
宁乡县大成桥中小戴小平
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因而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得到了极力推广。
然而许多事实证明:赏识教育是把双刃剑,既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妨碍孩子的绊脚石。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
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
如果我们为了给学生以教训,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
若此时我们老师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社会不可能到处充满鲜花和掌声,因此,赏识教育不能过度,过度的赏识教育会使学生走出家庭、学校后难以适应社会。
确切地说,赏识教育主要适合于自卑感、挫折感很强的残疾儿童,正常儿童的教育应该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思想。
就让我来谈谈关于正确地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看法。
一、强化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
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同时,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尹欣怡同学学习踏实,工作负责;朱子欣同学喜欢阅读,爱动脑筋;杨宇鑫同学调皮可爱,见多识广……我就针对不同学生的现实基础和进步特点去真诚地夸奖孩子,让学生的优点在我的欣赏和赞美中发扬光大。
让学生觉得被赏识与表扬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焕发也拼搏进取的原动力。
二、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
这是为什么呢?看来一个人最终能否发展得好,更重要的在于努力。
因此,老师应该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课余,我会让学生阅读关于努力进取的典范故事,表扬身边发奋读书的学习榜样,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格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时候,全班学生的成绩自然就提高指日可待了。
三、有了进步要及时鼓励
老师不要泛泛夸奖孩子做得好,最好能够发现孩子这一次比
上一次好在哪里。
并且,鼓励孩子要趁热打铁,及时夸奖,以免孩子因没有得到及时鼓励而失望,从而大大削弱赏识效果。
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通常会让其他学生评价一下朗读水平的好坏,当然不能泛泛而谈地说好,而是从读音、语调、语速、重音、感情等方面来发表看法。
譬如说读音正确、重音突出、感情饱满……或者说语速过缓、读音有错……让大家的心中都有一个正确的朗读标准,作为老师的我也会适时适度地给出合理评价,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及时指出学生的每一个不足之处。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动力和热情,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
四、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孩子犯错不可避免,他们就是在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
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打骂更有作用。
最近,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在美国的一个城市里,一个三岁的男孩因为贪玩被铁栅栏卡住,可是他没哭。
就在这时,孩子的父亲来了,他看了看孩子,又看了看栅栏,和蔼的对孩子说:“等着,爸爸会想办法把你就出来的。
”接下来,这位父亲询问了孩子怎么被卡住,并让他尝试着退回去,从而成功救出孩子。
仔细想想:要是在中国,孩子遇到危险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嗷嗷叫个不停了;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也会冲着孩子咆哮不止,更是见怪不怪了。
外国人不就是在这种错误中慢慢培养孩子冷静机智的品质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中国教育借鉴吗?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只要我们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20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