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

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

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

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

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

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

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

这样,消除了汉字长期以来繁简并存,多体并存的混乱情况,统一了汉字的形体,初步建立起汉字字形的规范。

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作为一般书刊等出版物汉字印刷体字形的标准。

《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汉字的标准印刷字体,对汉字的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笔画顺序、结构方式都作了说明,建立了印刷用汉字字形的规范,使印刷体与手写体基本达到一致。

现在一般书、刊、报中所使用的字体,依据的就是这个字形表。

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在汉语通用字表》,字表收字7000个,不但规定了现代通用字数量,而且规定了每个汉字的规范字形,包括笔画数和笔形,所以是一个规范字形的字表。

目前,汉字定形需进一步整理异体字。

异体词的整理也亟待进行。

如“笔画—笔划”、“繁琐—烦琐”之类同音、同义而异形的词语。

另外,汉字笔画的种类、名称和具体写法,汉字部件的数量、名称和具体写法,也需要进行研究,定出具体的规范。

(三)定音定音就是为所有现行汉字规定标准读音。

要对异读字、多音字等加以审定,消除异续和不必要的多音现象,要做到每个现行汉字都有明确规定的普通话读音。

现代汉语用字的读音,过去有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如“波”念bo,也可念po;“械”含xie,也可念jie;“庇”念bi,又念pi等形成了异读,这种一字多音的现象往往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必须进行整理。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800多条异读词和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了审议,并在1957年—1962年期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63年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根据使用情况及语言的发展,普通话审音委员会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于1982年开始对《初稿》进行多次修改。

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审核通过了修订稿,正式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使现代汉语异读词的读音有了规范化的标准。

例如“呆”统读“dai”,“绕”通读“rao”,其余的读音废除。

现行汉字的定音工作还应该继续进行,人名、地名的异读,应进一步审订,轻声词、儿化词在书面上表示不出来,口语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应该编写相应的词表。

另外,一些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也不应该审定,而且要把定音和定量、定形结合起来考虑,采取最佳方法进行审定。

四、定序定序是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

汉字的排列问题,涉及面相当广,如字典、词典的编篡,目录、索引的编制,图书、档案资料的检索,都需要有统一的排检方法,才能便于人们掌握运用。

因此,确定汉字排列顺序的标准,意义十分重大。

现有的各种检字方法,都需进一步标准化。

比如部首法,在现行的各种字典、词典中运用标准不一,部首的数量不统一,字的归部原则不统一,有些字取部规律不明确,这些都影响到汉字的查检。

1983年国家曾编制《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基本要求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既有字形方面的,又有字音方面的,还有字序方面的,这里着重从字形方面提出一些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字形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写规范字。

现代汉字的规范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

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经有关部门研究整理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字。

这部分字在规范汉字中只占少数,多数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字形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是:1、正确书写和使用简化字,不滥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如“_、_”),也不用1986年已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的简体字(如“_、_”)。

2、正确书写和使用正体字,不滥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淘汰的异体字(如“_、_”),但后来恢复使用的28个异体字除外。

3、正确书写和使用新字形,不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已淘汰的旧字形(如“_、_”)。

4、正确书写和使用地名用字,不用经过更改后已淘汰的地名生僻字(如“_、_”)。

5、正确书写和使用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不用《部分计量单位统一用字表》中已淘汰的译名用字(如“_、_”)。

6、正确书写和使用传承字,包括笔画、笔形、部件等,不写错别字。

三、笔画简化简化字也叫简体字。

群众造字同一个字用不同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来造,字形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一字多形,笔画必然有繁有简。

一般把笔画繁的称为繁体字,笔画简的称为简体字。

但是,这里所说的“简体字”是特指由国家明文规定取代繁体字而推广使用的简化字。

(一)《简化字总表》1、《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中有223个简化字跟1935年旧教育部公布的《简体字表第一批》完全相同。

1964年,有关部门根据推行的实际情况,并加上了遵照国家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重新整理、编制了《简化字总表》,于1964年5月出版发行。

《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第一表收的是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

这些字的繁体如果作为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作类推简化。

如“_”简化为“儿”,但“倪”不能简化作“_”。

第二表收的是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如“华”为可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那么“_”、“_”、“_”、“_”等都可类推简化作“哗”、“桦”、“晔”、“烨”。

14个简化偏旁中,“_”、“_”、“_”、“_”只能用于左偏旁,其他10个不论在字的任何部位,都可类推简化。

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

表内所有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后面,都在括弧里列入原来的繁体。

对于一部分有特殊情形,需要加以说明的简化字,则都加了脚注。

此外,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笔画少的选用字看化简化字。

为了便于检索,《简化字总表》把这些字(共39个)列表作为附录。

附录还列出了经国务院批准更改的生僻地名用字,以备查验。

为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新版),并对个别字和注解作了调整:(1)在第一表中删去“迭[叠]”、“象[像]”,此外“复”字的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这就是说,“叠”、“像”、“覆”不再作“迭”、“象”、“复”的繁体字处理。

(2)在第二表中删去“罗”字字头下的繁体字“(_)”。

(3)在第三表中简化偏旁“罗”字下增收“_”,这就是说“_”不再简作“罗”,而改为简作“啰”。

(4)在第一表中“了(瞭)”条下加注:瞭读lia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a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

(5)第一表中“余(餘)”条的注,由原来的“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馀仍用“馀”,改为“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馀。

如文言句“馀年无多”。

(6)在第三表中“雠(_)”条下加注:“雠:用于校雠、雠定、仇雠等。

表示仇恨、仇敌义时用仇。

”以上调整共牵涉到七处,四处是字的调整,三处是加注或调整注。

经过这样的调整,简化字的实际数量是2235个。

其中第一表350字,第二表132个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1753字。

这2235个字简化以前平均笔画是每字16.1笔,简化后为10.3笔。

被简化的字大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

所以,2000多字的简化大大缓解了汉字书写的繁难。

2、所谓“二简”字所谓“二简”字,指的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中所收简化字,共853个。

由于“二简”中有些简化字不够成熟,也有的简化得不很合理,试用步骤又过于急促,因此,不到一年就停止试用。

1986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决定立即停止使用“二简”字,并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二简”方案虽然废止了,可是方案中的字却废而不止,仍在社会上流行。

例如:餐(攴)赛(_)漆(_)演(_)藏(_)舞(午)街(_)道(_)建(_)感(_)这些不规范的所谓“二简字”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我们应该遵照国务院的决定,停止使用“二简”字。

(二)汉字简化方法简化字是群众在使用汉字的实践中创造的,事先没有统一的简化方法。

不过,把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对照,可以发现简化字字形和繁体字字形之间有下面几种差异:第一种局部删除。

有的删半边,如:務--务、號--号、廣--广、飛--飞;有的删大部分,如:豐--丰、蟲--虫、滅—灭、習--习;有的删小部分,如:婦--妇、標--标、墾--垦、隨--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