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40毫米=()厘米
7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板 书 设 计
毫米的认识
例1: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具:课件、尺子学具:学生尺一副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含
教
法
设
计
、
学
法
指
导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3)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5)“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
课题
第一单元:测量——毫米的认识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2题
例1,认识毫米。教材先呈现一幅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图,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2)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小组活动。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 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一
复习引入
二
探
究
新
知
三
课
堂
练
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直接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9×5= 8×3= 6×7=
32÷4= 54÷6= 48÷8= 63÷7=
2、复习提问: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3、导语:这节课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毫米。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题。
5、想一想,说一说。
6、举例,说一说
7、数一数,说一说。
8、读一读,记一记。
1、看一看,填一填。
2、先判断,再测量。
3、量一量,写一写。
4、找一找,量一量。
自由说一说。
做作业。
作业设计(可附页)
1、填一填。(小黑板出示)
(1)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
(2)1厘米=()毫米
2、5毫米+5毫米=()厘米
2、口头回答。
3、倾听。
1、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 的长和数学书的宽及数学书的厚。
2、说说想法。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3、动手测量,然后交流。
4、观察学生尺上的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二题。
4、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1、填一填。(小黑板出示)
(1)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
(2)1厘米=()毫米
2、5毫米+5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7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1、说出乘法中用到的乘法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