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1: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预设:尺子
提出问题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和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发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估一估。

提出要求: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通过提问谁估计的更准确来引导学生量一量。

2. 量一量。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宽和高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发现,长、宽和厚会出现不满一格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在“厘米的刻度之间”。

总结说明:像刚才发生的这种情况以及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3. 认识毫米。

提出问题:你对毫米有哪些了解呢?
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提出问题:请你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预设:10个。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厘米=10毫米。

4. 感知1毫米。

提出要求: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提出问题: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首先对于1毫米有初步的感知,然后经过用手势比一比并结合1分硬币的厚度让学生深刻体会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到底有多长的表象。

5.出示微课,详细介绍毫米的初步认识及其相关知识。

注:此图片是微课缩略图,教师可以提前推给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也可以课后复习。

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微课“【知识点解析】认识毫米.mp4”。

三、巩固练习
互动练习。

注:此图片是动画缩略图,学生借助此动画巩固、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理解。

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动画“【数学探究】认识毫米练习”。

1. 填一填。

2 厘米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2.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3.填空。

4厘米5毫米=(45 )毫米
56毫米=( 5 )厘米( 6 )毫米
1厘米-6毫米=(4 )毫米
13毫米+7毫米=( 2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会用毫米表示测量出的线段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预设2: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预设3: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