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2008年9月 进行德菲尔调查量表第2次调查,并统 计调查量表结果,形成“指南(标准版)”。 1.6.5声明本指南制订过程中未接受外来资助。指南 主要制订成员,指南修改过程中征询意见的专家、护士和药 剂师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
2指南推荐意见 发热为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
住院原因卜J。≤l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对5岁以下儿童 急性发热的病因判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 与病死率。在中国,尚缺乏完整的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临床 流行病学资料。所以临床医生对儿童发热病因的早期判断 仍有一定困难¨J,临床诊断性检查的选择及退热处理等方 面存在差异,需要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
Ic
Meta分析、多个RCT研究的系统回顾或存在高风险偏倚的RCT研究
Ⅱa
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的系统回顾;高质垦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混杂、偏倚或样本量小,随机性高
Ⅱb
设计良好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混杂、偏倚或样本量小,随机性中等
II C
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混杂、偏倚或样本量小,非随机
一
无分析性研究(例如病例报道、系列病倒)
测温方法不可靠,不建议采用m瑚1(II a,Ⅱb)。 2.1.4发热程度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 严重程度‘鲳埘3(II a)。但当<3个月的患儿体温≥38℃、 ~6个月婴儿体温≥39。C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细菌感 染"叫(Ⅱb)。 2.1.5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 病的危险因素。眠65朋川川(II b)。 2.1.6腋温与肛温腋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5℃【lt驯 (Ⅱ),耳温与肛温相差0.74~1.34%【l叫(I b),前额化学 测温与肛温相差1.2℃【7刈(Ⅲ)。 2.2临床评估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临床诊断,应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对疾病 进行早期评估和预警。根据研究证据,本指南中所指的严 重疾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单纯疱疹脑炎、肺 炎、尿路感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川崎病。
·449·
·标准指南·
文章编号:1673-,5501(206a)06-0449-09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 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王艺1万朝敏2
1 指南的制定过程 1.1 计划目标人群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 (肛门测温≥38℃,发热时间≤l周)。 1.2计划应用人群儿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1.3制定原则 确定具有儿科临床工作经验和循证医学 研究背景的专家作为主要制定人员,参照国际儿童发热的 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过程中广泛征询T.IL科临床医生、护 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意见。
随着对儿童发热的认识、评估及即刻处理相关研究和 证据的不断出现,本指南拟通过制定以临床研究证据为基 础的儿童急性发热诊断治疗指南,有助于早期有效判断发 热儿童是否有潜在的、患严重发热性疾病的可能,并就发热 的病因诊断、诊断性检查选择和发热处理提出建议∞““。 2.1发热及体温测量 2.1.1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高超出 l d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肛门测温≥38℃。建议本指 南适用于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Ⅳ)。建议儿 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儿科护理人员使用(IV)。 2.1.2水银测温计及电子测温计测定口腔、肛门体温最 经济有效u“”3(Ⅱ)。但水银测温计易断裂,发生水银泄 漏¨81,用于婴幼儿时应慎重。 2.1.3腋下电子温度计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温度计 测体温¨9.驯(II a);1个月至5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 温、化学标点测温或红外线测温¨轧17二“圳(Ⅲ);前额化学
鬟鼻翼扇动
;哭吣
《
}呻吟
I
霭氧饱和度≤95%,闻及湿l罗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脱水 } 脱嘴槲眦和尿量减少蛸艋篓≥P僦弱
{
其他
l
建议选择实验
室检查
陋
}
重复评估时间
霭
≯呕吐
《
≤(特别l岁以内)、x线胸片(体温>39。C+:腰椎穿刺和x线胸片、水电解质确
《血wBc>20 x109·L一’
}血气分析
l
表4提示严重疾病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苍白或肢端发绀 皮肤和眼睛正常,嘴唇稍千
苍白或发绀、皮肤发灰或有瘀斑 皮肤干燥,黏膜干燥,眼睛凹陷
微笑或警觉 微笑或<2个月的儿童有警觉 性(YOS)
刺激后微笑或变得警觉 刺激后微笑或<2个月的儿童刺激 后,变得警觉(YOS)
无笑容、淡漠、躁动,对刺激反应弱 无笑容、淡漠、躁动或<2个月的儿童 无警觉(YOS)
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万朝敏教授主要制定,部分儿科专家、医 生、儿科护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参与制定。 1.6指南制定方法与过程 1.6.1文献检索本指南引用的证据均来自英文和中文 有关儿童发热诊断及退热治疗的研究文献㈠引。检索: OVID数据库;Medline(1966年1月至2008年8月); EMBASE(1980年1月至2008年8月);Cochrane数据库 (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SunS文献数据库(1997 年1月至2008年8月)。
颈项强直,<6个月婴儿:55%出现前囟隆起,意识改变。惊厥持续状态,17%以热性惊厥持续状 态起病,一12个月婴儿:25%缺少颈项强直。前肉隆起
眇%有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61%有惊厥部分性发作,52%有意识改变 气促(RR=7.73):0—5个月:呼吸频率>60·min~,一12个月:呼吸频率>50·min~,>12 个月:呼吸频率>40·min-。,吸气性凹陷(RR=8.38)、湿哕音(RR=4.38)、鼻翼扇动(<12个 月:OR=2.2)、发绀(RR=4.38)、血氧饱和度≤95%(RR:3.5)
2007年4月1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在上 海召开第1次工作会议,确定“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 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简称指南)制定的目的、内容、 方法、分工和工作时间表。
表1证据评价等级
Ia
高质量的Meta分析、多个RCT研究的系统四顾或存在低风险偏倚的RCT研究
Ib
设计良好的Meta分析、多个RCT研究的系统【u1顾或存在低风险偏倚的RCT研究
2008年5月29—31日 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三地,由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主办 的“儿科指南中国行”电视电话会议,宣讲“指南(标准版讨 论稿)”,征询与会代表意见。
2008年7月5日在上海召开第4次工作会议,再次 检索文献,形成“指南(标准版初稿)”。
2008年7月15日至8月15日进行德菲尔调查量表 第1次调查并回收,统计结果。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5-”,9’·941 1Ia
脑膜炎[95。钾】II 单纯疱疹脑炎【孵]Ⅲ 肺炎【鲫。104 J ga
尿路感染[105】Ⅱ 肠炎[1∞】Ⅱb,Ⅲ 化脓性关节炎[1∞】Ⅱa,Ⅲ 川崎病‘肼·旧】
皮疹压之不褪色(OR=5.1)并伴病态面容(OR=16.7),紫癜样皮损>2 mm(OR=7,0R= 37.2),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OR=29.4),颈项强直(OR=6.9)
本指南文献检索未纳入包括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 制剂研究的相关文献。 1.6.2文献评阅 由2位评价者对纳入的2 412篇文献 阅读标题和摘要,对确定入选的652篇文献阅读全文,并按 证据等级评价原则(表1)对文献进行等级评价,确定最终 入选134篇文献,当2位评价者意见不同时,征询第3位评 价者讨论后确定文献等级。 1.6.3证据评价等级见表1【3J。 1.6.4制定过程
2007年8月15日在上海召开第2次工作会议,商讨 文献检索中的问题等,讨论指南的写作格式,先编写“指南 (解读版)”,再编写标准版和简化版。
2007年9月17日 召开第3次工作会议(电话会 议),讨论“指南(解读版初稿)”。
2007年12月22—23日 在“2007-中国儿科中青年学 者论坛”会议期间,征询与会专家意见,再次检索文献,形 成“第2稿指南解读版”。
注:https://www.esignout.com/VIPeds/clinical/pathways/Neonatal%20Fever%20Management.doe 表中黑色字体为YIO¥评分内容,黑色字体加红色字体为YOS评分内容
症状与体征 皮肤颜色 活动
表3儿童发热临床评估预警分级与诊断建议
万方数据
虫垦缰堡』L型盘查至鲤璺至!!旦蔓璺堂蔓鱼塑 表2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iOS)
哭声 刺激反应 状态 皮肤颜色 脱水 反应(说,笑)
正常哭声或不哭
抽泣或哭泣
虚弱或呻吟或哭声尖
哭声停止或不哭 清醒或刺激后立即清醒
哭声时断时续 持续刺激后睁眼
持续哭吵或无反应 刺激无反应
颜色正常 正常皮肤,眼睛和黏膜湿润
酽”一”i芒南F一…1鼍
黄色预警(危险因素)≯黔一”…镫色警戒f中毒症状)—5””习
疲肤、嘴唇和舌颜色iE常 蓬苍白(家长主诉)
!苍白、花纹、苍灰和发绀
i
|反应正常、清醒、正常哭声i对周围环境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醒、F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
}
呼吸
;
l
l
雾冀揣篡嚣鸳譬州n一’淫淼幽。i 蓍
对指南中重要或不确定的临床问题,文献检索难以找 到证据或证据无法纳入本指南的,通过德菲尔调查量表对 需要回答的问题取得多数人意见。德菲尔调查量表发放范 围包括:三级甲等医院不同专业的儿科专家和护士长,三级 甲等以下医院的儿科医生和护士(均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 床工作经验),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师。发放基数人群100 位,实际回收调查问卷86份。共设11个问题,其中8个问 题为是、否选择,以多数人意见为Ⅳ级证据;3个问题为多 项选择,以简易多数取得2个选择问题进行第2次调查,以 多数人意见为Ⅳ级证据。 1.4制定单位受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儿科学 分会委托,由《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实施。中国 循证医学中心和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监制。本指南已在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GP-00000001 号。 1.5制定人员 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教授,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