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临床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评职称资格总则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医学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医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实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中医学临床各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主治医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第三条按照本评审条件通过评审或考试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表明其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被聘任为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四条本评审条件的适用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合法行医权的中医师。
第五条中医学临床专业为:全科医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皮肤、骨伤、针灸、肛肠、耳鼻咽喉、按摩推拿等专业。
第六条申报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能正常从事医疗工作。
第七条有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任务的专业,申报人应当按有关规定完成下基层的医疗工作任务。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医疗事故责任者在事故确定为一二级医疗事故三年内;医疗事故责任者在事故确定为三级医疗事故两年内;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期内。
第九条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学历和资历的要求:(一)主治医师1、中医学大专毕业,从事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六年;2、中医学本科毕业,从事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五年;3、中医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与医学有关的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四年;4、中医学非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三年;5、中医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二年。
6、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要求,从事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七年。
7、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主治医师任职资格:(1)取得临床中医学硕士学位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三年;(2)取得临床中医学博士学位。
(二)副主任医师1、中医学大专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六年;2、中医学本科毕业或取得中医学非临床专业硕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五年;3、取得中医学临床专业硕士或中医学非临床专业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四年;4、取得中医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三年;5、已取得主治医师任职资格的中医学临床专业博士后人员已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6、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要求,从事主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七年。
(三)主任医师中医学本科毕业或取得学士以上学位,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时间不少于五年。
第十条具有中医学中专学历或以师承方式学习的人员从事主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六年申报副主任医师;具有中医学大专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五年申报主任医师;具有中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规定时间提前二年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符合下列有关条件之一,申报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任职资格者,上述学历和任职年限的规定可适当放宽:1、获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及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第十一条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要求,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经省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考核确具特长,并有确切临床疗效者,可酌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二条其它要求(一)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应掌握医古文或一门外语。
医古文应通过行业主管部门举行的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
外语应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
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医古文或外语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放宽。
(二)任职期间应完成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
分则第十四条中医内科专业(一)主治医师1.专业理论知识(1)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掌握并能在临床中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300味中药)、方剂学(200个方剂)理论知识。
熟悉并能在临床中应用4门经典及中医各家学说的理论知识。
临床理论:掌握中医内科学临床医学理论。
掌握内科及内科急诊常见病证的理、法、方、药、术及转归、预后、调护的有关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形成中医临床思维。
临床技术理论: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技术及辨证论治临床技能与相关技术理论。
(2)相关理论知识①熟悉与中医内科学有关的中医急诊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及针灸学必要知识。
②掌握工作需要的西医内科学、传染病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西医诊断学理论。
掌握临床检验学、常见心电图、影像诊断学等有关知识。
(3)学识水平①经常阅读专业书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进展。
②熟悉古今至少各1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且具有创新意识。
③了解中医防病与养生理论及其应用。
2、工作经历与能力(1)医疗①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担任住院医师工作期间,从事门、急诊工作不少于1年,担任住院总医师或相应工作至少6个月,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44周。
②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能正确采集、书写、分析病史,正确进行体格检查,规范地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治疗,甲级病案率不低于90%。
掌握各种内科常见病证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
遵守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掌握基本防治技术。
掌握中医诊疗技能,具有中医诊疗特色。
能较熟练地救治内科急危重病证(如:卒死、心悸重证、真心痛、眩晕重证、心衰、肺衰、哮病重证、鼓胀、肾衰、消渴重证、中风、血证、多脏衰等)患者。
掌握所从事工作必要的穿刺术、引流术、止血术、心肺复苏术及心电图机、呼吸机等的操作方法与适应证、禁忌证,掌握并发证的处理技能。
能协助科主任及上级医师进行科室及病房管理工作。
③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掌握感冒、咳嗽、高热、哮病、喘证、痰饮、风温病、肺痈、肺痨、肺胀、汗证、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痴呆、痫病、厥证、郁病、癫狂、胃痛、痞满、呃逆、呕吐、噎膈、泄泻、痢疾、胆胀、腹痛、便秘、肥胖、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痉证、颤震、瘿气、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阳痿、痹病、痿病、内伤发热、疟疾、虚劳、癌等常见、多发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和治疗。
担任住院医师工作期间,系统诊治各种内科病证包括疑难病证不少于400例。
(2)教学能独立带教实习医师并能正确指导进修医师、低年住院医师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
有带教实习医师、进修医师、低年住院医师或乡村医生至少1年的经历。
(3)科研掌握文献检索的功能与基本方法。
了解科研选题、设计及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在临床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病例总结、撰写综述或专业学术论文。
(二)副主任医师1、专业理论知识(1)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内科主治医师应掌握的基础理论、临床理论、临床技术理论知识,熟读并能在临床中较熟练地应用4门经典的理论知识。
熟悉并能在临床中较熟练地应用至少1部专业名著的相关理论知识。
(2)相关理论知识①掌握与中医内科学有关的中医急诊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临床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②在内科主治医师应掌握的西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了解与本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3)学识水平①广泛阅读专业书刊,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②熟悉并继承古今至少各1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能在临床中较正确地应用其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③深入了解中医防病与养生理论及其应用。
2、工作经历与能力(1)医疗①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40周。
②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在内科常见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能熟练正确地救治内科急危重病证患者,能独立解决内科一般疑难病证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有娴熟的中医诊疗技能,具有中医诊疗特色,熟练地掌握与内科有关的专业技术。
能承担内科二线值班和门诊咨询及院内会诊等工作。
具有一定的病房及门诊医疗组织管理能力。
③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每年系统诊治内科病人不少于300例。
主管或负责主治的病例的确诊率、治愈率或有效率、抢救成功率等诊疗指标达到本专业本地区先进水平。
(2)教学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
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
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
有带教2名下级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经历。
(3)科研掌握科研选题、课题设计及研究方法。
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
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1部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的专业著作正式出版或有2篇第一作者的专业学术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报告。
第十三条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一)主治医师1.专业理论知识(1)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掌握并能在临床中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300味中药)、方剂学(200个方剂)理论知识。
熟悉并能在临床中应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4门中医学经典著作(以下简称4门经典)及中医各家学说的理论知识。
临床理论:掌握中医全科临床医学理论。
熟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社区常见病证的理、法、方、药、穴、术及转归、预后、预防、康复及调护的有关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形成中医临床思维。
临床技术理论: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技术及辨证论治临床技能与相关技术理论。
掌握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三因制宜”理论,并能运用于实际。
掌握健康档案、健康问题分类系统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的应用方法及相关技术理论。
(2)相关理论知识①熟悉与中医全科医学有关的中医急诊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及按摩推拿学必要知识。
②熟悉工作需要的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流行病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及社区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知识。
③掌握工作需要的西医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熟悉各科常见疾病的西医诊断学理论。
熟悉临床检验学、常见心电图、影像诊断学等有关知识。
(3)学识水平①经常阅读专业书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进展。
②熟悉古今至少各1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且具有创新意识。
③了解中医防病与养生理论及其应用。
2、工作经历与能力(1)医疗①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期间,从事社区卫生工作不少于1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44周。
②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能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服务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家庭医疗健康档案,指导服务人群进行养生保健和常见疾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