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余数和除数关系
使用范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第52页例3
作者:李将将
单位:苍南县龙港镇第四辅导中心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8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第52页例3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完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竖式计算后,来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例3的知识点很简单,但是怎样让简单的内容上地丰富和扎实,教材的编排就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我将教材做出适当的改变,通过学生的摆小棒活动,让其逐步体检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设计理念: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学生理解性学习数学,因为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教材摆花盆的活动,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心理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图形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用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图形,能摆几个?多几根?11、12、13……18根呢?”,但仅仅有初步感觉到这些是不够的,下面我就安排了猜余数可能是几的环节,借助前面摆小棒的基础,深化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并通过逐步的分析,探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练习环节中每一个材料的设计都是有针对性,难度是螺旋上升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初步试商能力,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具准备:
小棒同桌一份(15根红色,9根蓝色)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活动一:用9根小棒搭正方形,
1.师:如果请你用9根小棒搭这样的正方形,最多能搭几个?ppt\pp01.ppt 先让学生猜测再让学生动手搭一搭.
师根据学生反馈,课件显示
2.你能用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板书:9÷4=2 (1)
ppt\pp02.ppt
3.分别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在图中找到用去的8根吗?那么在横式中你能找到这用去的8根吗?
活动二:用11根小棒搭正方形。
1.用11根小棒来搭这样的正方形,会是怎么一种情况?在脑子里想一想,你能把想到的情况用算式表示吗?
2.反馈搭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板书11÷4=2 (3)
ppt\pp04.ppt
3.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4.刚才只搭了两个,为什么不能搭3个呢?
5.如果给你12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长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12÷4=3个
ppt\pp05.ppt
师:为什么不是余4根?
生: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了
6.13根呢?
14根呢?
15根呢?
16根呢?(4根又可以摆一个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余数能超过4的吗?为什么?
生:超过4就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推测17根小棒搭正方形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18根呢?
20根呢?(反馈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算式)
师:如果有99根小棒来搭正方形,余数的结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ppt\pp06.ppt
得出看来余数都没有超过4。
【设计意图: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体验空间,学生乐意去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通过让学生利用小棒摆图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模型与数学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理解性的学习,这对随后的学习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
二、进一步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1)老师手中有一把小棒,摆尽可能多的三角形,可能剩余几根小棒?
□÷3=□……()
S:可能剩余1根,2根
T:怎么不能余3根?4根?
(2)摆正方形呢?
□÷4=□……()
S:可能剩余1根,2根,3根
T:怎么不能余 4根? 5根? 6根?
(3)摆五边形呢?
□÷5=□……()
S:可能剩余1根,2根,3根,4根
T:怎么不能余5根? 6根?
(4)摆六边形呢?
□÷6=□……()
S:可能剩余1根,2根,3根,4根,5根
T:余数不能是6?7?8?9?10?11?12?13?……
ppt\pp07.ppt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一步一步设疑,逐步提高式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重要的数学事实: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追问:余数为什么不能比除数大?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行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板书课题)
三、拓展应用
1.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
现在,请我们一起检查下小明的作业本(出示:P52”做一做”)
ppt\pp08.ppt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余数比除数小这一道理运用在竖式中】
2.出示:
看到了什么?用小棒摆的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昨天呀,小红和小明在家里就用小棒摆了一些图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他们可能摆了什么图形吗?
呈现第一个信息:小红:()÷()=()个……5根,猜猜我摆的是什么图形?说明理由。
呈现第二个信息:小明:我的算式,余数是3,猜猜我摆的可能是什么图形?先请学生交流,再指名口答。
呈现第三个信息:小明:如果再给我4根,我正好又可以搭一个了。
我摆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ppt\pp09.ppt
【设计意图:通过在猜图形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说的知识,并通过交流、分析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
3.思维拓展屋:猜数。
()÷5=6……()
(1)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S:余数小于除数,余数最大是4,被除数就是5×6+4=34
(2)当余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S:余数小于除数,余数最小是1,被除数就是5×6+1=31
ppt\pp10.ppt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在横式中运用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也加深了解有余数除法和乘加之间存在的联系。
】
4.你能将下面的算式改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吗?
3×6+4=22
S: 22÷3=6 (4)
S: 22÷6=3 (4)
分析,两种都可以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ppt\pp11.ppt
【设计意图:通过将乘加算式改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通过交流、分析,进一步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
机动:老师这里有一些桔子,只够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可以分4个,请问老师这里可能有多少个桔子?
ppt\pp12.ppt
四、全课总结
今天老师和你们相互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反思:
例题的教学中,我把花盆改成了小棒,方便学生摆动,形象的学习。
“用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图形,能摆几个?多几根?11、12、13……18根呢?”,从10到20都有,为的是研究余数和除数关系时系统些,清楚些,全面些。
再让
学生汇报我手中有一把小棒可以拼成几个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还剩余几根后,从形象转化到抽象的过程,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学生知识的一种提升。
在探究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关系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小棒就起到作用了,可以用它形象的摆一摆,明白余数大于或等于4时,又可以增加一个正方形了有学生能这样说出来,老师稍加提点,学生都能明白一些了,再通过电脑演示余数到4又可以拼一个正方形。
通过动手拼,眼睛看基本理解了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
再这基础上,再通过老师的几个追问:余数都有哪些?余数有没有5、6、7、8……那余数为什么不可能是4呢?达到整个过程的连贯和知识的连接。
这个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时机,让学生在主动观察、思考、猜测、交流中分析、推理、概括,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累积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参与数学“再创造”活动。
学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和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之后,通过更多的思考来挖深余数比除数小。
最后配上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习题,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不足之处,在学生做作业时,老师在发现学生问题时,“好心”的提醒学生要注意什么。
其实此时学生正在独立思考的时候,老师的提醒使他分了心,而且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只顾自己做题,根本不来听你说的,没有对学困生特别的指导和反馈的机会。
以后教学中需要用心去改变,用心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