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陈辛欣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共有3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68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课题名称: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执教者:陈辛欣(总第 1 课时)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说明平时学习以8-9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助教,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
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简析本套教材生命世界这一部分的编写指导思想,在三年级、四年级教材中是“隐性的”,蕴涵在教学内容中间的,这一单元就具体展现出来了。
这一部分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继承了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小学自然课改革的宝贵经验,把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放在教学生理解科学的核心位置,在这一部分教材中,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习科学地看待生命世界,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待生命世界。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养分,动物需要空气、水和食物。
只有环境能满足生物的生活需要,它们才能生存。
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每种动植物的身体结构,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些结构使它们能够在它所处的环境里生存和繁殖后代。
生物的身体结构、行为习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鱼的身体结构适应在水中生活,不适应在蚯蚓和鸟的生活环境里生活。
简言之,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空气、水,生存空间,养分和食物。
二是生物自身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
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避免了自然教材存在的缺点,例如不再脱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孤立地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繁殖,孤立地认识六类动物的特征等,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选择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
本单元基本教学内容、目标:1.种子发芽实验,学习设计控制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光、温度、水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取事实、数据,根据所获得的证据说明其影响,学习科学地思考和判断;2.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秋、冬季的气候环境里,植物、动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3.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后,再告诉学生什么是“栖息地”,并仿照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供学生用实验方法观察鱼和蚯蚓的栖息地,从前面说到的两个层面上,观察、记录两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着像科学家那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并且要求运用所学的设计植物实验的知识,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动物;4.整合此前的学习,把认识发展一步。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活动内容是整理所获得的事实,理解这些事实的意义,把所学的关于生物的生活需要扩展到人。
“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课题名称:1.1种子发芽实验(一)执教者:陈辛欣(总第 2 课时)课题名称:1.2种子发芽实验(二)课题名称:1.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执教者:陈辛欣(总第4课时)课题名称:1.4蚯蚓的选择执教者:陈辛欣(总第 4 课时)课题名称:1.5食物链和食物网执教者:陈辛欣(总第 5 课时)课题名称:1.6做一个生态瓶执教者:陈辛欣(总第 6课时)课题名称:1.7改变生态瓶课题名称:1.8维护生态平衡执教者:陈辛欣(总第 8 课时)单元简析“光”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物质世界”中的内容。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可见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从太阳发光又发热的事实认识光具有能量。
在阅读资料中还补充了光的色彩和看不见的光线的内容。
本单元以光的传播特点和光与热为重点。
前面4课是探究光的特性,后面4课探究光与热的问题。
资料页还增加了“看不见的光线”的内容。
本单元涉及的探究活动主要有:观察发现影子的特点、光是怎样传播的、阳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物体受到的光和热和什么有关。
这些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是:推测、假设一验证一解释和运用。
比如,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光是如何照到物体上的,并推测画出光的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