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心理学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
第三节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
人格:米歇尔提出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办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自我意志具有组织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个体社会化:个体凭借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
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叫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1、儿童社会化
2、青年社会化
3、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1、自然基础
2、社会化基础。
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经济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等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
3、实践活动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填空题
1、个体发展包括:审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发展、认知的发展等四
个方面。
2、根据迦涅的素质观,学生素质包括不受教育影响的先天素质,习得的素质观和不易受教育影响的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3、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皮亚杰将个体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人格差异:又称个性,是指人格特征在各个个体所形成的不同品质。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之间的认识方式差异主要包括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
认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认知通道的选择;
其次,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
再次,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最后,认知方式也影响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