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洪泽湖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地处苏北平原中部偏西,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
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
1128年黄河侵泗在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下游河道受黄河泥沙沉积淤高,宣泄不畅,逐渐失去了入海水道,中、上游来水就在盱眙以东的一些小型湖泊中潴水,使湖面相互连通,并逐渐扩大为洪泽湖。
湖面呈不规则形态,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58千米,控制水位在12.5米时,湖溶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湖水全凭东岸洪泽湖大堤作屏障,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湖。
平均水深仅1.35米,最大水深4.75米,是一个典型的浅水型湖泊。
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
一、洪泽湖生态资源情况与概述由于洪泽湖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渔文化和生活习俗与中国其他淡水湖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一是这里是我国地理气候南北分界线处,四季分明,年无霜期长。
鱼类资源丰富,湖水通淮河、长江、黄海,有极为良好的鱼类天然回游通道和丰富的饵料,主要有鲤、鲫、鳊、鳜、鲌、草、青、鲢、银鱼、乌鳢、青虾和大闸蟹、小龙虾等多种水生产品,是我国主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
二是这里的湖面开阔,湖底浅平,船都呈现方头,底部平宽,船头都是开花浪,这特征是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
三是这里的渔民基本上是清代中期以后洪泽湖水面扩大,水位相对稳定,水浅滩多,以致引来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大批渔民涌入洪泽湖捕鱼为生。
口音北方话的偏向“侉”音方言,服饰为上衣对襟下身免裆裤,颜色均为黑、蓝、白三色为主色调。
四是由于洪泽湖的水灾频发,与水患抗争在很长的时期内是这里人民群众的主题,因此出现许多与水怪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且都是勇敢善良战胜水怪或邪恶,现实中得不到的结果在虚构中获得精神的满足。
1.渔民人口情况洪泽县现有渔民 1.4万人,渔业劳动力0.95万人,主要分布于老子山、西顺河、岔河、仁和、高良涧、三河、蒋坝镇。
目前,大部分渔民以养殖兼捕捞为生,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弱,生产水平低下,大多生活质量不高。
以前大多以船为家,整天在湖区漂泊,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80年代中期,洪泽县先后对湖区渔民实施陆上安置,将大部分渔民转移至陆上定居,但由于渔民居住相对偏远,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实施不够完善,致使生活条件相对落后。
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不高,目前部分渔民主动放弃渔业生产转业水运,或靠外出打工为生。
全县有近五分之一渔业劳动力转业。
受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渔民仍然以渔业为生。
2. 洪泽县2005-2010年渔业生产情况表单位:公顷、吨3.洪泽湖水资源和水质情况洪泽湖湖岸线达554.60公里,湖面最宽处达60公里,在蓄水位12.50米时,湖区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1.27亿立方米。
湖水位13.50米时水域面积为2231.90平方公里,库容52.95亿立方米,湖区水域面积3604.1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12.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量330.40亿立方米,出湖量342亿立方米,换水率高为正常库容的11倍。
湖水矿化度较低平均208.40毫克/升,属偏富营养性湖泊,水质比较好。
洪水时入洪泽湖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大部分洪水由淮河入江水道排入长江下泄入海,另有部分洪水经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下泄入海;遇大洪水时,还可以通过二河经淮沭河分淮入沂,由新沂河下泄入海。
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已建成,设计流量2270m3/s,这样洪泽湖部分洪水可直接下泄入海。
洪泽湖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灌溉水源,担负着下游近2000万亩耕地的灌溉,并通过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将洪泽湖水输送到淮北的每个角落。
洪泽湖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线路上的巨型调蓄水库。
洪泽湖水质监测由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
共设置九个监测点,分别为蒋坝镇、成河乡中、临淮乡、老山乡、高涧镇、龙集乡北、成河乡东、成河乡西和成河乡北,其中前六个测点为国控点位。
从2008、2009、2010三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总体洪泽湖水质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总氮,其他监测项目能够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洪泽湖总体水质持平,变化不大。
4.洪泽湖水产资源情况(1)洪泽湖鱼类种群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洪泽湖鱼类种类较多,其中以鲤鱼、鲂鱼、鳜鱼、黄瓜鱼、小白鱼等较为有名,尤以鲤鱼为多。
新中国成立后,水产科研部门曾对洪泽湖鱼类资源作过四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洪泽湖鱼类种群呈明显下降趋势。
1960年,水产部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调查,湖区鱼类有100种以上;1973年,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湖泊室调查,湖区鱼类为81种;1982年,洪泽县水产研究所调查,湖区鱼类为84种;1989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湖区鱼类仅有67种。
(2)洪泽湖主要经济鱼类鲤鱼洪泽湖鲤鱼品种有湖鲤、黄河鲤等5种,以湖鲤为主要种群,都是捕捞和养殖主要品种。
产卵场遍布全湖,鱼苗产量大,使鲤鱼产量较其它种类高。
鲫鱼洪泽湖鲫鱼年产量占湖区总产量15%左右,占湖区大型经济鱼类产量40%左右。
具有适应性强、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的特点。
鳜鱼俗称桂鱼、季花鱼。
为底栖肉食性鱼类。
具有外形美、肉质鲜嫩、无绒刺、经济价值高、生长快、个体大等特点。
2006年我县开始规模化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为套养,目前,全县鳜鱼套养面积4000公顷以上。
在洪泽湖鱼类品种中红鳍鲌(白鱼)、长春鳊、团头鲂(武昌鱼)、鲚鱼(毛刀鱼)、银鱼、乌鳢(黑鱼)、黄颡鱼等之类,都是经济价值高,肉质鲜美的优质鱼类。
除了以上洪泽湖主要鱼类品种外,近年来引进或繁育了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养殖品种。
如:罗非鱼、兴国红鲤、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异育银鲫“中科3号”、斑点叉尾鮰、俄罗斯鲟等。
(3)洪泽湖虾、蟹资源虾境内虾有5种,即秀丽长臂虾(白虾)、日本沼虾(青虾)、锯齿新米虾、中华小长臂虾(草虾)、蝲蛄(小龙虾)。
洪泽湖优势虾种为白虾,其次为青虾和小龙虾,其它极少。
白虾、青虾和小龙虾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
白虾全湖均有分布,青虾以浅水湖滩的草地沼泽分布较多。
80年代后,小龙虾产量有明显上趋势。
2004年以后,我县积极开展小龙虾养殖探索工作,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2008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000公顷,养殖产量为1149吨。
蟹境内蟹类有中华绒螯蟹和锯齿溪蟹(数量极少)两种。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为洄游性动物,海水中繁殖,淡水中生长。
1953年,三河闸建成后,阻断河蟹湖海洄游通道,湖区蟹产量逐年下降,上世纪60年代初几达绝迹。
1969年,洪泽湖开始试放蟹苗,都取得较好效益,此后逐年增加放流量。
1981年,洪泽湖最高放流蟹苗5.4225吨。
1985年后,因沿海蟹苗资源匮乏,捕捞量及放流量锐减,湖区蟹产量亦大幅度下降。
1988后,沿洪泽湖农渔民陆续开展中华绒螯蟹内塘养殖工作。
到2008年,我县河蟹养殖面积为5666.67公顷,其中优质大蟹面积3400公顷。
河蟹养殖总产量3195吨,产值3.5亿元。
(4)洪泽湖底栖动物资源据1982年洪泽县水产研究所调查,洪泽湖有底栖动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门26种,环节动物门3种、节肢动物门10种(见洪泽湖底栖动物名录)。
洪泽湖底栖动物总量(不包括虾、蟹类)为33.79万吨,平均1.72吨/公顷,其中软体动物33.71万吨,占99.76%。
湖心区、东南湖湾和淮河入湖段分布较多。
密度93.88个/平方米。
1990年冬至1991年秋,洪泽县水产研究所对洪泽湖的螺蚬资源作专题调查,确定螺蚬总存量为24.3万吨。
其中螺3.01万吨,占12.4%;蚬21.29万吨,占87.6%。
螺蚬资源分布以东部湖区、东南湖区、淮河入湖口数量较多。
洪泽湖黄蚬品质优良,近年来,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十分受欢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5)洪泽湖水生植物资源洪泽湖水生植物品种较多,面积较大。
20世纪50年代以前,漫滩遍湖都是芦苇、蒿苗、芡实、菱、藕,水生植物总面积约占湖面90%。
50年代以后,由于三河闸、二河闸等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湖区的水位被抬高,除滩地和浅滩以外,大部分草地被淹没,加之80年代大量围湖造田,使的湖区水生植物面积锐减。
1982年,全湖水生植物覆盖面约占湖面的45%左右,水草总生物量1519500吨,芦苇生物量145000吨,全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鲜重)1664500吨。
1989年,全湖区水生植物面积约55000公顷,2008年,全湖区水生植物面积不足40000公顷。
在洪泽湖81种水生植物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马来眼子菜、聚草和金鱼藻,植被区的大部分水域都有分布,以溧河清、扬老洼、成子湖沿岸等地较多。
芦苇属多年生的挺水植物,芦苇是湖区的宝贵资源,素有第二森林之美称,多用于建筑、编织、制作纤维和造纸。
具有防风固堤作用。
菹草、苦草和黑藻属沉水植物,主要分布于溧河洼口、候咀洼及各航道中。
全湖年产量可达10万吨(鲜重,下同),是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优良食料。
菱和荇菜属浮叶植物,成片分布于穆墩的猪圈滩、临淮头的放猪滩及尧兴滩等处,菱秧和荇菜大多被当地群众用作家禽饲料,少量被人们作美肴食用,近年来在绿色生态和乡土菜、农家菜的推动下,在饮食方面需求逐步增大。
莲属于多年生的挺水植物,呈条片状分布于临淮头的放猪滩及淮河口的顺河滩、淮仁滩等滩心。
该植物除可年产荷叶及荷梗17.5万吨以外,还可年产藕205万吨,莲子100吨,但目前仅利用其中很少一部分。
莲的药用价值很高,几乎全株可入药。
莲子还是一种高级营养品,有滋补强身之功效。
5.洪泽湖渔业生产方式现状水产养殖起步于1977~1982年,国家在洪泽兴建商品渔业基地,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商品渔业基地668公顷。
1988年初步形成了以养为主,捕捞为辅的渔业生产新格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水产养殖业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
1993年,开始发展河蟹养殖,并带动特种水产品养殖发展。
1996年全县河蟹池塘养殖面积达1820公顷。
1996年以后开始发展湖区围网养蟹和网箱养殖,全县养殖面积达9346.66公顷。
2002年开始申报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水产品。
2003年洪泽县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列为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整体认定试点县,全县共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1个,基地面积5267公顷,认定无公害水产品37个,实现了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的过度。
2005年,洪泽县举办首届洪泽湖优质大闸蟹展示暨蟹王、蟹后评比活动,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当年11月洪泽湖大闸蟹在吴中河蟹文化艺术节揭开了洪泽湖大闸蟹品牌宣传和实施品牌战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