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走访,观察,发现近几年来,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是我在广州黄埔区庙头社区的调查发现与收获。
来到这个社区后,发现这个社区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社区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各个街道上几乎都有中小型诊所,健身设施,文化室,小吃店等。
街道托老中心和建设区级福利院集中在主街道。
据调查,全区建成并投入使用22个社区服务中心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覆盖率为100%,每间社区服务中心均在3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340000多平方米。
所设的文化室,建成社区体育设施,场所114处,占地面积11700多平方米。
社区的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建立健全了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义制度,形成了街道,社区党组织议事和协调新机制。
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建立了社区党支部或党总支党委,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覆盖面。
全社区基本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的社区党建新格局,为推进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有时,社区也开展了社区教育,就业指导,养老托老等10个系列便民利民的服务。
社区的自治能力明显增强。
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居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落实。
社区环境经一步好转。
社区深入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切实加强了噪声,油烟等污染源的整治。
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区内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地点区放置垃圾等污染物,统一处置,每个街道都有固定人员去打扫街道,监督人群。
对于在街道上乱摆乱放的买卖摊子,都有城管人员去管理。
对于垃圾乱放者进行惩罚和教育。
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业扎实推进。
如这个庙头社区内有规定的人员进行治安巡逻,有专业的治安亭等为人民服务。
这个社区内近几年来的发案率特别是入屋盗窃案大幅度下降,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群防群治式的社区物业管理成了社区管理的主流。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虽然有了以上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来。
由于城区社区具有区域面积大,居民居住分散,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等特点。
社区居民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的工作,如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数量少,层次较低,特别是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缺乏整体建设规划。
全市城区没有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总体布局规划和详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从项目,功能,数量上没有制定出台非常具体的标准,建设缺乏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没形成,缺乏经费保障。
一是缺少文化建设和活动经费。
社区普遍反映经费紧缺,社区文化成了无米之炊,搞建设和组织活动都要拉赞助、靠结对单位支持;由于没有经费来源和保障,人才培训难、活动开展难,影响了社区干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
二是财政对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少。
由于各级财政几乎没有社区文化工作的专项经费,形成相当数量社区的文化设施多年来得不到改善或缺项。
有些社区即便市、镇区、街道无偿提供了一些文体器材、图书、文化信息共享设备,因缺少正常运作的经费保障,造成无法正常开放和维护。
三是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由于政策上原因,社会资金对社区公益文化的投入缺乏积极性,社会文化团体对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
另外社区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居民参与度还不够高。
由于人员流动性
大,不同人群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性;一方面,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
所以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事业为主体,巩固和发展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努力建设成场所齐全,设施完善,经费保证,队伍整齐,活动丰富,居民满意的社区文化。
所以调查中我们认为,并参照别的社区发展成功的经验,要加强全区各社区服务中心,托老中心,社区服务站等的利用和管理。
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的任务。
加强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形成区,街和社区三级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统筹策划,管理监督能力,提高社区服务,解决居民群众热点问题的能力。
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有几点启示。
对于社区的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
社区文化是市,镇,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最基层,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社区群员的努力和支持,形成治安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思想共进,经济共荣的良性循环和有效机制,把社区建设成适宜创业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美好家园。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调查,我收获了很多。
我认为社区的发展,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特别是对我们青少年,大学生来说,我们要加强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