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关注学生

如何关注学生

如何关注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010-11-03 20:56:26如何关注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关注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这一情境要有用、有趣、有挑战性。

教师要善于编导情境用语,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游戏或竞赛等,总之,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入迷,有兴趣去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来激趣。

一天,白兔、蓝兔、黄兔、灰兔四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到山林里去采蘑菇。

白兔、蓝兔采的最认真,黄兔边说边采,只有灰兔最不认真,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采红花,只知道玩。

天很快就黑了,他们准备回家了。

你们猜,谁最采的蘑菇最多?为什么?谁采的最少?为什么?我发现,我在讲述故事时,每个学生听得都很入迷,老师讲,学生在动脑筋。

所以,当故事讲完,老师提问时,学生回答都很踊跃,说明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二、解放“感官”,让学生“动”起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要让学生“动”起来,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

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在已学习“4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小棒分开摆的两种不同的摆法,交流概括出5的四种分法,并且让学生摆好以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互相听一听评价,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表扬。

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能激活一个人的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赏识教育”,一旦学生有创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活他们内在的动力,从而信心满满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开放空间,让学生“飞”起来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想象的空间里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思索,有时甚至还会去奇思异想。

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会有意识地出一些开放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成长。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评价、纠错。

以形成较规范的技术动作。

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

我将从以下三点入手:一、大胆放手教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首先,课前利用教材的插图直观、生动、形象的进行教学。

插图有讲解示范的完整动作图,分解动作图、练习示意图、战术配合图等。

便于学生理解要点,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其次,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让学生通过竞技比赛、训练录像、明星效应了解篮球运动的有关动作技术,战术配合、比赛规则等。

最后,通过以上对体育运动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悟,结合图板上的动作技术的插图进行自主练习。

二、及时捕捉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性点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优美准确和错误动作,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多运用肯定、表扬、鼓励性语言,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

在改正错误动作时,可通过互同学们互相学习来纠正。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锻炼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实践证明,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评价、纠正错误技术动作,实施分层教学。

有效的完成动作技能。

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效果进行评价。

使之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理解别人。

学会在练习中互相帮助、互相质疑、在合作中学习,在交往中进步,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指导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身体素质水平,能够顺利完成的技术动作展开练习,也可以将学生进行优化组合,采用分层次教学,在集体训练之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

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发展。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者:cdl9990 来源:jxjy 点击:5339次评论:0条意义和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现状还存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和决策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而且不会学习,严重缺乏自觉、自愿和主动性意识,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目前,一方面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已不再太高(但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小学阶段就应该给学生打下这方面的基础。

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体会数学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因此,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特别是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开展自主学习的研究,对于探讨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基本的本质特征。

自主性,即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它是学生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有独立行使、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知、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等自我意识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

主动性,集中表现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动中。

人不是被动地适应和应付客观世界,而是积极自觉地行动。

对学习而言,这种主动性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还表现在个体生活及其社会活动中,具体包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尊人、合群、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进步,而不是重复、模仿。

对学生而言,创造性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培养自主的学习者,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因此,教学一定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实验——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归纳提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

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创设情境,激发设问。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故事、操作、俗语、儿歌比赛,游戏等情境。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时,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电脑出示方格纸上的小房子图,在小房子图下四个不同点上有四只小蚂蚁,它们在给小房子搬家,电脑演示小房子图第一次向右平移六格。

然后让学生猜想、验证、汇报交流四只小蚂蚁走的路是否一样多。

接着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电脑隐去四只小蚂蚁,演示小房子第二次向左平移七格,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数一数这次小房子是怎样平移的。

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有较强的指向性,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教学材料。

情境的创设,只有确实能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使学生感到需要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才算是成功的。

2、自主探索,分层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已已有的旧知识自主探求,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探求水平,对数学学习有特长的学生,要引导其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对“学困生”扶一把,送一程,使其不掉队。

3、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在学生自主探求的基础上,展示、交流不同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生探求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组织交流比较、讨论评判,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小组)的方法与结果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得到整体优化,教师不做仲裁者。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通过让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教材里的“做一做”和“练一练”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期获得对数学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

课尾拓展延伸的设计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读物,开展数学比赛,组织教学游戏或到校外进行调查、访问、测量等实践活动,都是促进认知延伸、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