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水处理各工艺名词解释

污水处理各工艺名词解释

目录一、固液分离技术 (2)沉砂池 (2)沉淀池 (2)平流式 (3)竖流式 (3)辐流式 (3)堰流 (8)隔油器 (9)隔油池 (10)气浮 (12)二、活性污泥法 (14)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17)CASS工艺 (18)AO工艺 (22)A2O (23)氧化沟 (24)三、生物膜法 (28)生物滤池 (29)生物转盘 (30)曝气生物滤池 (30)厌氧生物滤池 (30)生物膜的形成 (30)生物膜的成熟 (31)生物膜的更新与脱落 (31)生物膜法的运行原则 (32)生物滤池 (33)生物转盘 (35)曝气生物滤池 (36)生物接触氧化池 (40)生物流化床 (41)四、厌氧生物处理法 (43)厌氧消化 (43)水解酸化 (45)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50)IC反应器 (52)五、化学法 (54)混凝 (55)微粒凝结现象——凝聚和絮凝总称为混凝。

(55)影响凝聚效果的主要因素: (55)六、物理化学分离技术 (57)离子交换法1 (57)吸附法 (58)一、固液分离技术沉砂池定义英文:grit chamber名词解释: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

[1]2简介污水在迁移、流动和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泥砂。

污水中的砂如果不预先沉降分离去除,则会影响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

最主要的是磨损机泵、堵塞管网,干扰甚至破坏生化处理工艺过程。

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粒径大于0.2mm,密度大于2.65t/立方米的砂粒,以保护管道、阀门等设施免受磨损和阻塞。

其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为基础,故应控制沉砂池的进水流速,使得比重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能够随水流带走。

沉砂池主要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

现代设计的主要有旋流沉砂池。

设计原则沉砂池设计中,必需按照下列原则:(1)城市污水厂一般均应设置沉砂池,座数或分格数应不少于2座(格),并按并联运行原则考虑。

2)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考虑:a) 当污水自流进入时,应按每期的最大设计流量计算;b)当污水为用提升泵送入时,则应按每期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计算;c) 合流制处理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计算。

(3)沉砂池去除的砂粒杂质是以比重为2.65吨/立方米,粒径为0.2mm以上的颗粒为主。

(4)城市污水的沉砂量可按每10万立方米污水沉砂量为30立方米计算,其含水率为60%,容量为1500kg/立方米。

(5)贮砂斗槔容积应按2日沉砂量计算,贮砂斗池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55°排砂管直径应不小于0.3m。

(6)沉砂池的超高不宜小于0.3m 。

(7)除砂一般宜采用机械方法。

当采用重力排砂时,沉砂池和晒砂厂应尽量靠近,以缩短排砂管的长度。

4形式沉砂池有平流式、曝气式、旋流式和多尔四种形式。

由于曝气沉砂池有占地小,能耗低,土建费用低的优点,故多采用曝气沉砂池。

曝气沉砂池是在平流沉砂池的侧墙上设置一排空气扩散器。

使污水产生横向流动。

形成螺旋形的旋转状态。

其构造特点在于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沉淀区、曝气系统和排泥装置组成。

曝气沉砂池的水流部分是一个长形渠道,在池壁一侧的整个长度距池底0.6~0.9m 高度处设有空气扩散装置,并设有集砂槽,池底设有i=01~0.5 的坡度,以保证砂砾能够滑入。

曝气沉砂池可以克服平流沉砂池中沉砂夹杂15%有机物,使沉砂后续处理难度增加的缺点。

多尔沉砂池上部为方形,底部为圆形,其沉砂机理与平流式沉砂池类似。

通常以表面水力负荷为设计参数,采用的池深很浅,通常池深<0.9 m。

进水经过整流器均匀分配进入沉砂池,然后通过溢流堰出水。

砂粒在中心驱动的刮砂机作用下刮入集砂坑,由螺旋洗砂机排出同时被分离的有机物。

多尔沉砂池在国内尚未了解到有用户,有关的资料介绍也并不多沉淀池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

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

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

考虑到颗粒沉淀过程中的絮凝因素,假设颗粒的沉速以等加速改变,并设起始沉速为零。

结合考虑管内的流速分部,则斜管长度为:-d*tgθ式中a为颗粒沉速变化的加速度,即a=du/dt上诉三种方法,各有不足之处。

定义名词解释:利用重力作用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

[1]分类概述平流式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

平流式沉淀池多用混凝土筑造,也可用砖石圬工结构,沉淀池或用砖石衬砌的土池。

平流式沉淀池构造简单,沉淀效果好,工作性能稳定,使用广泛,但占地面积较大。

若加设刮泥机或对比重较大沉渣采用机械排除,可提高沉淀池工作效率。

特点1.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特点为带行车式刮泥机的平流式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为使入流污水均匀与稳定的进入沉淀池,进水区应有整流措施。

入流处的挡板,一般高出池水水面0.1—0.15m,挡板的浸没深度应不少于0.25m,一般用0.5~1.0m,挡板距进水口0.5~1.0m。

平流式沉淀池的出流装置。

出水堰不仅可控制沉淀池内的水面高度,而且对沉淀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有直接影响。

沉淀池应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相等,对于初沉池一般为250m3/m·d,二沉池为130~250m3/m·d。

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堰口处需要设置能使堰板上下移动的调节装置,使出口堰口尽可能水平。

堰前应设置挡板,以阻拦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

挡板应当高出水面0.1~0.15m,浸没在水面下0.3~0.4m,距出水口处0.25~0.5m。

多斗式沉淀池,可以不设置机械刮泥设备。

每个贮泥斗单独设置排泥管,各自独立排泥,互不干扰,保证沉泥的浓度。

在池的宽度方向污泥斗一般不多于两排。

2.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沉淀池功能设计的内容包括沉淀池的只数、沉淀区的尺寸和污泥区尺寸等。

竖流式池体平面为圆形或方形。

废水由设在沉淀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排入池中,进水的出口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然后沿池的整个断面缓慢上升。

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入池底锥形污泥斗中,澄清水从池上端周围的溢流堰中排出。

溢流堰前也可设浮渣槽和挡板,保证出水水质。

这种池占地面积小,但深度大,池底为锥形,施工较困难。

辐流式池体平面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

直径较大而深度较小,直径为20~100米,池中心水深不大于4米,周边水深不小于1.5米。

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慢流动。

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入出水渠。

新型近年设计成的新型的斜板或斜管沉淀池。

主要就是在池中加设斜板或斜管,可以大大提高沉淀效率,缩短沉淀时间,减小沉淀池体积。

但有斜板、斜管易结垢,长生物膜,产生浮渣,维修工作量大,管材、板材寿命低等缺点。

正在研究试验的还有周边进水沉淀池、回转配水沉淀池以及中途排水沉淀池等。

沉淀池有各种不同的用途。

如在曝气池前设初次沉淀池可以降低污水中悬浮物含量,减轻生物处理负荷在曝气池后设二次沉淀池可以截流活性污泥。

此外,还有在二级处理后设置的化学沉淀池,即在沉淀池中投加混凝剂,用以提高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能被氧化的物质和产色物质等的去除效率。

水平管水平管沉淀池是目前最接近“哈真”浅层理论的沉淀池,它将沉淀管水平放置,原水平行流动,悬浮物垂直分离,具有沉淀和分离功能。

安装时可将预制的“水平管”模块组装为水平管沉淀池。

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分成若干层,由此增加了沉淀面积,减小了悬浮物的沉降距离,缩短了悬浮物沉淀时间;水平管单元的垂直断面形状为菱形,管底侧向设有排泥狭缝,沉泥顺侧底下滑,再通过排泥狭缝滑入下面的水平管沉淀单元,悬浮物通过水平管及时与水分离,水走水道、泥走泥道,改善了悬浮物可逆沉淀的排泥条件,并避免了悬浮物堵塞管道和跑矾现象的发生。

配备不停水自动冲洗系统,解决在水平管壁面上的沉泥附着积累问题。

注意事项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设在池长的一端,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

沉淀池的出口设在池长的另一废水沉淀池前端,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

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

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

池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4,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米。

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为避免短流,一是在设计中尽量采取一些措施(如采用适宜的进水分配装置,以消除进口射流,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沉淀池的过水断面上,降低紊流并防止污泥区附近的流速过大,采用指形出水槽以延长出流堰的长度;沉淀池加盖或设置隔墙,以降低池水受风力和光照升温的影响;高浓度水经过预沉,以减少进水悬浮固体浓度高产生的异重流等);二是加强运行管理,在沉淀池投产前应严格检查出水堰是否平直,发现问题,要及时修理。

在运行中,浮渣可能堵塞部分溢流堰口,致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不等而产生水流抽吸,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堰口上的浮渣;用塑料加工的锯齿形三角堰因时间关系,可能发生变形,管理人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以保证出流均匀,减少短流。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使沉淀池的短流现象降低到最小限度。

对于已经在斜板和斜管上生长的藻类,可用高压力水冲洗,往往一经冲洗即可去除附着的藻类。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二次沉淀池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次沉淀池的运转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的浓度,对整个系统的净化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二次沉淀池运行管理较为复杂,其运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参见“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4作用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

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成分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

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斜板、斜管沉淀池斜板、斜管统称为浅池沉淀池,是建立在浅池沉淀原理基础上的。

设有一理想沉淀池,池窖V,表面积A,池长L,宽=B,高=H,处理水量Q,停留时间t,沉降速度U0。

则V=Qt,H=Uot,Q=Uot/H=UA由浅池沉淀原理可知: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所以,如果将沉淀池按高度分隔为n层,即分隔为n个高度为h=H/n的浅层沉降单元,在Q 不变的条件下,颗粒的沉降深度由H减小到H/n,则沉淀池中可被完全除去的颗粒沉速范围由原来的u U0扩大到u U0/n ,沉速u<U0的颗粒中能被除去的分率也由u/U0增大到nu/U0,从而使该沉淀池悬浮颗粒去除率比原来增大了n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