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中考知识点精编(最新教育部编人教版)

世界历史八年级下册中考知识点精编(最新教育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原因: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及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创建了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教: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5)社会生活: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4、影响:积极:通过改革,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目的: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专制;
4、主要内容:(1)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价钱高出当时地价。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5、影响: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消极(局限):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
2、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3、过程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
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①内容: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
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②作用: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
局面。

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4、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通过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原因?
(1)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是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2)《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 (3)北方力量强大; (4)林肯的正确领导;
6、评价林肯:(林肯的贡献)林肯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美国人民的爱戴与景仰。

7.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对比表格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内忧)
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外患
2、前提条件:倒幕运动结束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王政复古”,结束了幕府统治,睦仁天皇亲政。

3、时间:1868年 ; 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4、内容
5、评价:①性质: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作用: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③局限:但是改革保留了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并投身到改革中;要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2、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最显著的成就/主要标志: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强国;(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世界,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但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还需趋利避害,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7、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只见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主要原因(目的):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注意: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方(说明了这次战争的性质)
3、过程
(1)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火药桶(列强争夺焦点):巴尔干半岛(火星指“萨拉热窝事件”)
(3)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时间:1916年;双方:法与德;结果:德国战败,陷入被动;别称:绞肉机,地狱,屠场)
(4)加速一战结束: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5)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4、战争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5、影响:(1)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美国和俄国开始崛起。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一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
6、启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和恐怖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使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平衡。

第10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1)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很落后;
(2)一战使俄国国内矛盾激化;
(3)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内容:①大会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
③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③军事上:组建红军;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④外交上:废除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
(3)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沙俄(古—1917年二月革命);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解体);俄罗斯(1991年——今)。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解决粮食问题
方式:消灭富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3)政治:苏联模式
①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形成。

②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③评价:积极——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从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吸取什么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

②各部门经济要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③关注民生,要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

④保护环境和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政治上防止个人专断,加强民主与法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