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筹建新中国)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951年10月 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②元朝 设宣政院③清朝设驻藏大臣)
第2课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1950、10---1953、7)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掌握其事迹) 结果: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影响(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抗美援朝精神: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内容: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③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也叫“一五”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特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一五计划的成就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规定我国坚 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方式:进行公私合营。1956年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缺点: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
第6课 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 中共八大——195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主要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8年的社会主义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在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指导下发动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的错误)(注意名字)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3)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探索时期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模范人物(1956-1966年) 成就: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模范人物: 石油工业 “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党的好战士”雷锋。 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左”倾错误 原因: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 1967年2月 的 “二月逆流” ★★“刘少奇案”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被诬陷为“叛徒、工贼、内奸”也是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 九一三事件” (1971、9、13)——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976年的“四五运动”: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文革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华国锋、叶剑英 后果:使得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文革教训: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祟拜和个人专断。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底)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意义(影响):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 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第二代国家领导人) 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课 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1978)进行→1985年的城市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 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前提: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作用(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 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的根本) ★★★★ 对外开放过程 (1)经济特区的建立——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79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